艱難的閱讀——讀《東西文化及其哲學》

這部書是Z先生買了許久,一直放在那兒未看,前些日整理書架拿了出來。在讀了《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綱》之后,我覺得我具備了讀這本書的勇氣和底氣。沒想到,我陷入了從未有過的艱難的閱讀之旅。這本書讀了半個月之久,期間生出無數次想就此放下的念頭,或者讀著讀著就生睡意(這無半點對梁先生不敬的意思)。

當終于放下這本書,我不得不承認,我沒有讀懂。寫這本書時,梁先生還不到30歲,我現在的年齡要年長于當時寫書的梁先生,但是我依然很讀不懂。

這本讀過的書放在了書架一旁,這意味著以后還要再去讀它。

我理解,梁先生在這本書里指出了三種路的方向,第一條路是改造局面,即向前要求;第二條路是更改自己,即對自己的意思變更、調和、適中;第三路是取消問題或要求,即向轉身向后要求。在論述東西文化發展路徑變化與區別時,梁老先生認為,西方文化在當時走的就是第一條路,中國走的是第二路,印度則走的是第三條路。這是造成西方文明高速發展的重要原因。

在后面的解讀中,解讀的作者對此也提出了異議,認為武斷地將這三條路化歸為東西文化發展差異的原因有些牽強。在近代文明發展中,東方明顯落于西方的發展,原因是什么?在這當時,成為許多人的疑問,盡管當時的許多學者都給予了解釋,但卻不能為梁先生所認同,他認為東西方的差異就在如此。

梁先生在寫這部書時才不到30歲,他敢于挑戰、敢于樹立自己的觀點,這本身就讓人敬佩不已。

關于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梁先生的提到的一點,在今天仍被廣泛引用。比如中醫與西醫的區別,而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診斷方式,似乎是東西文化差異的代表,也比如中餐與西餐同樣如此。在中餐里,在講到調味品時,大多用適量表述,而西餐,精確到克,要不差分毫。東方文更看重融和,而西方更看重渭徑分明。

東西文化的差異,在今天仍是一個值得探討和研究的現象。

為什么我沒有讀懂這本書,究其原因,是因為我一直未找到梁老先生的論述邏輯,總游離于文字之外,找不到與作者共通的路徑,所能才產生了理解困難的窘境。

讀通一本書,需要天時、地利、人和,需要積累,需要恰到好處,但閱讀就是這樣,總在舒適區里暢快地讀,而不去適當挑戰,不體驗攀登的快樂,閱讀的樂趣就失了大半。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