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關平
目錄:
第一章:我命中的人
第二章:孟子 莊子
第三章:莊子之風
第四章:魯林之爭
第五章:東西方不同步
第六章:柏拉圖 亞里士多德
第七章:駁虛假旅行
第八章:家庭理想
第九章:結束語
————
【我命中的人】
林語堂在《讀書的藝術》中寫道:
“我認為一個人發現他最愛好的作家,乃是他的知識發展上最重要的事情。世間確有一些人的心靈是類似的,一個人必須在古今的作家中,尋找一個心靈和他相似的作家。他只有這樣才能夠獲得讀書的真益處。”
他舉例說蘇東坡讀莊子文章時的那種興奮和似曾相識,戲言蘇軾是莊子的轉世。
其實是否轉世并不重要,林老的意思是愛好文學的人必定會找到一個與自己心靈契合的前人,這種知己的緣分并非在茫茫大海中覓尋,而是在機緣巧合中相遇,即使你不去找他,他也會跟隨在你身邊。
任何一位作家的思想都不是完全獨立的,總會受到前人影響,所以有了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拿儒家來說,孔子之于周公,子思之于孔子,孟子之于子思,接下來再是董仲舒、朱熹等等,每一位學者都是在古人的思想影響下發展而成的,或繼承,或引申,或總結,或變化,而非孤伶伶的獨立。即便是被古人視為異端的李贄,也是在王陽明心學的基礎上變化而成。
而充滿詩意的莊子則一直被浪漫派所尊崇,阮籍、陶潛、李白、蘇軾、袁宏道、林語堂,逍遙悠閑,殊途同歸。
更不要說西方的作家了,荷馬、維吉爾、但丁、莎士比亞、歌德對后世文學的影響還小嗎?可見尋找心意相通的古人何其重要!
我也找到了要尋覓的人,
中國古代作家有羅貫中、莊子、蘇軾、司馬遷、施耐庵等人;
中國現代作家有金庸、倪匡、陳舜臣、黃易、古龍等人;
外國作家有卡爾維諾、卡夫卡、博爾赫斯、馬爾克斯、安徒生等人;
動漫界有手冢治蟲、宮崎駿、約翰拉塞特、王欣太、今敏等人;
中國電影界有周星馳、陳凱歌、姜文、李安、張藝謀等人;
外國電影界有蒂姆波頓、韋斯安德森、諾蘭、斯皮爾伯格、庫布里克等人。
上述的諸位,都是我非常喜愛的藝術家,他們在各個領域影響著我的成長和未來,但論到和我心意相通,在思想上達成一致,看其書如同和親切的朋友一起聊天的,首推是林語堂。
我妹妹喜歡李贄,看到他的“離經叛道”就興奮不已,覺得找到了知己,我很能理解她的感受,因為我也有個這樣的知己,林語堂說出了我對這個世界和人生的看法。
————
【孟子 莊子】
我接觸林語堂是因為朱光潛。讀《朱光潛談美》,聽其介紹,中國有一位幽默大師,不僅是文學的幽默,還是人生的幽默。向來喜歡幽默的我,很快就被林語堂吸引了。
看過林語堂的散文后,方覺相見恨晚,我認為林語堂的人生觀就是“善良快樂有理想地活著?!?/b>我曾和人聊天,說我以后教育小孩,只須要讓他記住三個詞語:“善良、快樂、有理想”。林老之所見,竟如此與我同!
初讀林老時,赫然映入眼中的是“孟子”“莊子”大名,我心中一震,為何是他兩個?為何沒有孔子?
仔細看這一篇,“誰最會享受人生?”
緊接著,第一,“發現自己,莊子”;
第二,“情智勇,孟子”!
后面還有子思、老子、陶淵明……
但我已沒心情顧及他們了,因為當時的我把此二人排在諸子百家喜愛榜的首位(現在有一些調整,依序為莊子、孫子、墨子、老子、孔子、孟子)。
我認為孟子是儒家精神的亮點,而莊子則是道家學說的光輝。
儒家和道家組成一個數學的時空軸,儒家屬于y軸,道家屬于x軸,儒家講的是高尚,道家講的是廣闊,儒家追求道德境界的無限高,道家追求自然境界的無限遠,而兩者交融則形成了無窮盡的平面圖形,其高其遠均不可測量,儒家的美與善結合了道家的天然自由,就是中國人一直追求的完美人生。
用實物來比較,喜馬拉雅山可比喻為儒家的豐碑,而珠穆朗瑪峰就是孔、孟的境界,他們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從山下爬到了道德的最高峰,此乃何其卓絕的事業?故人們稱之為圣人,正是在贊嘆其豐功偉績的壯舉!
普通人或仰望于山腳,或停息于山腰,止步于半途,真正能夠爬到山頂一覽眾山小的并不多。但也確實有人登上了山頂,這項事業雖然巨大,但也有完成之可能。
相比之下,道家尤其是莊子的境界,則猶如廣闊的地球。山峰巍峨屹立,雖然高傲,但極目遠眺目,也能窺得其貌,知道“仁義”二字位于何處。而莊子化身于無限的自然界中,圓形的地球周而復始,不著邊際,肉眼無法望穿,人們想捕捉莊生之跡而不可得,只能在秋水上遨游,聊以想象先生的飄逸。
攀登山峰需要勇氣,費勁身心,人們在不斷追求理想,挑戰自我,最終獲得一份無限的自尊及良心的認可;而遨游地球看似輕松快活、自由自在,實際上漫無目標,人們在快意瀟灑的遨游和撲朔迷離的尋找中體會生命的意義,并沒有圣人在某高點靜候君臨,而需要你自己在無盡的生命長河中獨自摸索。
在我看來,道家的哲學境界高于儒家,然而我對儒家也十分著迷。在道家身上尋找不到那種理想主義的激情,那種士為知己者死、舍生取義的主觀情緒。道家把人當成萬物的一員,而儒家則把人當成人這個特殊的生物來看待,所以才尋找到人性的四端,闡發出人之所以區別于動物的特點。
儒家講“抓住”,道家講“放開”,看似是相反的哲學,其實說的還是一回事。儒家要抓住的是人的仁義禮智,是做人的根本良心;道家要放開的是功名利祿,是尋找生命的終極意義,二者看似矛頭相向,其實都是在追求天地間人性的真善美。
在道家的大前提下學習儒家的仁義精神,乃人生一大快事,應結合兩種學說的優點使自己成為一個既智勇又闊達的人。
若用新世紀音樂比喻孟子和莊子的精神,我首推姬神和班得瑞。姬神的歌曲斗志昂揚,多用于八九十年代日本和香港的電視劇主題曲,充滿振奮激情,猶如孟子對人生的希望和憧憬;而班得瑞的曲風悠揚,清新自然,出自于純凈的自然山水,讓人身臨其境,飄逸安靈,在浪漫中尋求永恒,充滿了快樂與寧靜,正像莊子對生命的喜愛和敬畏。兩種風格的音樂我都百聽不厭,我對于生命中的積極與闊達同樣熱愛,對儒道兩家的優點能夠心領神會。
有人說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一生就是以屈原般的熱情去追求莊子式的境界,是典型的儒道結合,李白很想仿效范蠡、張良那樣,能夠不負自己的才學和抱負,為世間萬民做出一份貢獻,在人間留下自己的足跡,然后飄然隱去,不貪圖人生榮華,過自由愜意的生活。而他也做到了,雖然在政治上不能一展抱負,但是在文學詩歌方面則成了全世界閃耀的明星,不枉他滿腔激情與天賦才華。
舍生取義的孟子學說,逍遙闊達的莊子學說,成為我人生航程的指南針,引領我去開辟自己的新航路,而遇到同樣志向情趣的林語堂老先生,怎能不讓晚輩開心呢?
————
【莊子之風】
我曾去鼓浪嶼林家舊宅探蹤憑古,在那里與他進行了跨越時空的對話。
林老不喜歡西方邏輯學的專業化語言,取而代之是一些簡單易懂的句子,他說:
“只有這種發見自己所愛好的作家的讀書方法,才有益處可言。象一個男子和他的情人一見傾心一樣,什么都沒有問題了。她的高度,她的臉孔,她的頭發的顏色,她的聲調,和她的言笑,都是恰到好處的。一個青年認識這個作家,是不必經他的教師的指導的。這個作家是恰合他的心意的;他的風格,他的趣味,他的觀念,他的思想方法,都是恰到好處的。”
林老字字珠璣,善用看似平淡無奇的文字卻描述一番意義深刻的道理,就像品茗一般,初入口中,略顯清淡,細細品讀則回味無窮。
林老不喜歡西方過于理性的邏輯思維,而喜歡中國式的這種寫意人生。在許多文人眼中,中國的莊子在全世界是獨一無二的,不僅體現于其人,而且在思想境界上也罕有能夠與之匹敵的人物。
當代學者周非的《諸子百家大解讀》中談及莊子,認為在近代中國,莊子被解成八塊,這八大派學說都以莊子為參照,用來驗證自己的理論,他談及此處,大發暢想,言莊子何限于此八點?在林老的心中,莊子也是無限的,他的人生觀深受道家莊子哲學的影響,乃至于其處事風格也貼近于彼。
我在讀梭羅《瓦爾登湖》時,隱隱感覺到莊子之風,認為梭羅算是西方深受道家影響的代表了,而周非則言梭羅的自然主義所占比重并不多,無法與莊子相比。
西方能夠重視和接受莊子的思想,就已經是全人類的共同喜悅了,無須精確衡量他掌握了多少,讀懂了多少。中國人學自家文化,也未必能完全讀得懂,何況是有著文化隔閡的異國人呢?只要大家都去追尋真理,至少是影響自己心靈天空的思想,就已經不錯了。
————
【魯林之爭】
民國時期有魯迅和林語堂之爭,兩位文學大師、思想大師,又是曾經的好友,卻最終在對待人生的態度上有了分歧。
魯迅是位斗士,寧折勿曲,所擁有的是“情、智、勇”的精神,這就是林老對孟子的三字總結,其實也代表了魯迅的風格,一股具有洶涌氣勢的吶喊。
而林老更像莊子,去發現自己,發現生活,最終與生活合為一體,就如莊子一般遨游于廣闊天地之間,他要的是一種闊達的莊子式寓言的精神,一種幽默的人生。
而魯迅認為中國是不存在幽默的。他無疑是人類戰斗精神的典范,卻忽視了生活的本質,乃至宇宙的客觀規律,我敬重魯迅,但更支持林語堂的放達。兩位偉人雖走著不同的道路,卻殊途同歸,同樣是宣揚中國民族精神文化的大師。
————
【東西方不同步】
林語堂《吾國吾民》、《生活的藝術》都寫于1935年以后的美國,他清楚地看到了美國的工業化社會景象和歐洲獨裁者的狂熱極端統治,這使他回過頭來看中國的歷史現實,就覺得中國文化尤其是道家精神的精妙。
中國人側重感性,關注生活,表現和諧與情趣,善用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則難以出現墨索里尼和阿道夫·希特勒,不易導致當年美國的精神崩潰。
那個階段,正是資本主義發展的艱難和矛盾時期,既是科技發展的迅猛階段,又是貧富分化、信仰危機、精神匱乏的蕭條階段,所以當時的美國人看到了林老用英文寫的這兩本書之后,瘋狂地搶購一空,對中國文化深深敬仰和向往,甚至出現唐人街上每逢中國人就脫帽致敬的趣聞。
可見,林老的文章于時于地十分適宜,在當時的西方可謂一針見血,讓他們感受到西方生活的空虛和中國文化的優越性。?
然則,現在我們再來讀這幾本書,發現不再只針對西方社會。中國進入經濟高速建設時期,全球進入信息化網絡時代之后,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體會到了與當年歐美相似的精神匱乏,現在人越來越現實,活在金錢圈套中,社會充滿不公,文化成為快餐,虛空與無聊充斥著現實的人生,更多的人不愿再面對現實,而選擇了逃避與虛度,這種種的弊端到底歸罪于何處?
我們正走著與七十年前的美國相同的道路,思考著同樣的問題,而林老的書當時針對可憐的美國人,今時今日則用到了自己身上。
當表現主義、意識流、荒誕派等現代小說傳到中國來的時候,國人們也像靈魂附體似的充滿了對這些思想的接受吸納以及狂熱追求,大家也都在一張張被束縛的網中苦尋自由,在無意義的等待中追問生命。
這就是歷史規律,中國人的哲學被當年的西方人贊賞,當年的西方思想又成為中國人的教材,東西方文化從此不再是互相撞擊和敲打,而已經成為一種互相撫慰對方的良藥。
————
【柏拉圖 亞里士多德】
柏拉圖是古希臘的偉人,是西方客觀唯心主義的創始人。他的弟子亞里士多德同樣是古希臘的偉人,是西方形式邏輯學的創始人。
亞里士多德出生于公元前384年,莊子出生于公元前369年,他們基本屬于同時代的人,是東西方的哲學界同時亮起的兩顆閃耀的星光。
但兩對哲學家都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中國人較為感性,希臘人較為理性。中國人的哲學建立在對生活的感悟上,西方人的哲學則建立在對真理的追求上。
作為精通東西方文化的作家,林老在很多本著作中有涉及到對兩種哲學的看法,他明顯偏向于中國哲學,認為這是近情的,貼近生活,充滿人性,可愛,與眾不同;不像西方人那樣或者追求唯精神和意志的唯心主義,或者追求孤立、靜止、片面的形而上學,較為生硬古板,缺少對生活本身的熱愛,沒有中國諸子那么親切。
故而,林老并不喜歡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我猜想,林老應該也不太喜歡墨子,他是中國邏輯學的創始人,學說中斷了兩千年。
相比而言,袁騰飛老師比較喜歡西方人的哲學。他與林老一樣,都是去過西方見過世面的人,但兩人對哲學的態度則完全不同。袁騰飛雖然很幽默,但他卻喜歡西方科學化的哲學,認為墨家的哲學被中斷真是中國人的悲哀。
而遠羈美國的林老則認為老祖宗的東西親切自然,具有生命力,就像他寫文章一樣,運用那些最熟悉不過的文字,而不去翻閱艱辛的邏輯學詞典,笛卡爾、斯賓諾莎、康德、謝林、黑格爾等人的著作更是讓人頭皮發麻。
我也略翻過他們的書,確實不容易看懂,就拿美學著作來說,黑格爾和朱光潛的書我同時拿在手中,隨便翻了幾頁,立刻決定買《朱光潛談美》,而將黑格爾的《美學》棄之于書架上,可見對于長期接受中國文化的人來說,西方的哲學書籍確實太高深了!
相比之下,我也更喜歡那種具有大師風范的文字,就是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讓人明白深刻的思想。莊子和伊索都屬于這樣的人,林語堂的小說也似乎比徐志摩的詩更能讓人容易理解。
雖然如此,但我在對待中西哲學的問題上并不贊成林老的看法。我認為不能偏頗于感性的思想,而去排斥理性的哲學。人本主義哲學和科學主義哲學同樣重要,甚至西方反理性的后現代哲學體系也并沒有什么錯誤。
產生不同的思想爭端正是思想界的需要,先秦諸子何以能夠百家爭鳴?正是因為在一個時代的不同階層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思想和見解,它們在大討論中的激烈撞擊正是去偽求真的絕佳途徑,讓思想進步就必須存在多樣性的可能,這本身是莊子《齊物論》中的精髓所在。
可惜莊子這位大智者卻提出了“絕圣去智”的主張,他反對圣人及智慧的存在,本身就已經犯下了邏輯錯誤,更何況批評儒家本身就是不具有包容性和不承認多樣性的表現,而對于一個承認萬物多樣并且支持個性的道家學說來講,這樣的錯誤是他不應該犯的。
把莊子的錯誤引申到林老的身上,我認為林老反對西方邏輯學也犯了同樣的錯誤。這是我與林老的不同看法。對于異于自己思想見解的觀點,我們還是尊重它們的存在比較好,這樣才能更加客觀辨證地看待問題。
————
【駁虛假旅行】
林老在《旅行的享受》一文中繼續闡述著他對放浪者的熱愛。為了能讓流浪者的生活得到最合理的解釋,他不惜要來反對三種現代人最為普通的旅行方式,并稱之為“虛假旅行”。
我雖然佩服林老的獨特見解,但是他過于美化了人世間的阻礙力,本來是具有大氣阻力的自由落體,他卻將這些阻力通通不計,急忙給大家講述他心目中那個真空的世界,這又是我與他意見相左之處。
他說第一種虛假旅行,是旅行以求心胸的改進。
每個人的心胸大小都和他的生活環境、家庭背景、成長教育環境以及個人性格有關,不是人人生出來都是屈原、莊子、李白、蘇軾的,而且就算是浪漫主義詩人,也都有被束縛的困苦和生活中的碰壁,就拿林老最為贊賞的陶淵明和蘇東坡來說,他們本身的仕途都出現了問題,最終才走向了退隱山林的放浪者道路,他們是在不斷生活中尋覓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歸路,而非生來就選擇了與自然為伍。
可見不是人人都有機會能成為流浪漢的,完全能擺脫社會帶給個人的枷鎖的人本身就沒有多少,如果此時他們還不去以旅行改進自己的心胸,那么要如何才能凈化和進化自己呢?
第二種虛假旅行是為了談話資料而為了日后夸說。
我敢說,大部分旅行者都會抱著此種目的去旅行,但卻不一定是“夸說”,也許只是一種分享呢?談話資料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吸收,也可以專門去追尋,很多作家都在奇異的境地搜尋靈感以完成自己的創作,他們不滿足于在書本或電影中獲得的知識,而要自己去采集信息增廣見聞,也許是為了談資,也許是為了創作題材,也許是為了靈感的涌現,如何哪種目的,都是在采集資料,與改進心胸相比,增加素材顯得更加實用,也可以說成是有目的的旅行。
皮克斯公司每拍一部動畫電影,都會下工夫去采集資料,在拍攝《飛屋環游記》時,公司的大部分動畫師都啟程去南美委內瑞拉的瀑布峽谷作實地采風,他們不僅在當地作大量的速寫,而且還研究當地的地貌和水文特征,更難得的是,他們把這次考察當作一次真正的旅行和探險,卸下城市人的身份,抱著一種“流浪者”的心態,把自己當作動畫中的老人與孩子,返璞歸真地將自己代入到角色之中,體驗他們的真實心境,以便能更好地刻畫人物性格,創作出優秀的作品。
可見,為了談資,為了實用資料而去的旅行并非虛假,反而一樣可以妙趣橫生,工作娛樂兩不誤,這正是我最喜歡的工作方式,在娛樂中體驗工作,創造物質價值的同時得到精神享受,學習與創作同時進行,何樂而不為呢?
第三種虛假旅行預定了瀏覽程序的旅行。
在林老眼中,只要預先制定了旅行計劃,就好像自己被圈套困住一般,必須要完全按照計劃而來。其實計劃也是一種娛樂,可以當作前戲來看,是一種對旅行的向往和期待,爆發出欲得而未得時的熱情,這本身就是樂趣之一,不僅僅是在旅行的過程中能得到快樂,就是旅行前的展望和旅行后的回憶,同樣可以成為津津樂道的事情。
我之看法,林老所說的三種虛假旅行都是現代人去選擇旅行時最常見的方式和思路,與林老所追尋的自由境界和放浪者生活并無沖突。完完全全原生態的自由旅行只存在于古代的詩詞之中,在現代社會,想要完全與現實脫節,過著流浪的生活,恐怕是脫離實際的空想。
林老一向不愿意追求虛無縹緲的理想主義,而更注重現實人生,可在對待旅行的問題上,卻沒有結合實際,只沉醉在古人挺一支劍、駕一葉舟的浪跡江湖之中,脫離了大多數人的實際生活。
————
【家庭理想】
中國的家庭理念非常重,首先來源于中國地理環境的地大物博,百姓安居樂業,農業發達,導致安土重遷,家族式的思想由此產生,加上儒家文化的影響,在中國,從古至今,無不把“孝”字看得很重,我對此是感到很高興的。
這不是腐舊的傳統,而是人性的本源,儒家學說其實就是在闡述人性的根本,孟子很早就提出了人性的四端:仁義禮智。
生命的孕育和傳承使子女對父母必須有一種感恩的心和回報的態度,但這不代表就必須要有森嚴的等級和嚴酷的家法,家庭之間一樣可以像朋友一樣有著平等互敬的關系。
父母對待孩子,不僅要當成自己的小寶貝,也要在他逐漸長大時了解到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孩子們懂事后也要將對長輩的孝順看成對朋友的義氣一樣重要,而不再將自己當成他們心中只會撒嬌的少爺或小姐,這是生命個體之間的平等互敬,只是中國人自古只講溫情,而不談本質。將西方的平等思想融入到中國式大家庭的氣氛中,就成為一種具有新生命力的家庭理想。
美國人可以給兒子取一個和他爺爺一樣的名字,喊一聲約翰可能會有一老一少同時答到,這是中西方文化上的差異,并非美國人不敬老。漫畫《龍珠》是鳥山明根據中國神話故事改編的,但他給孫悟空的兒子命名時卻取了一個和孫悟空爺爺一樣的名字——孫悟飯,明顯在學習西方。記得兒時此事曾被小伙伴們當成很趣事分享,可見中國人從小就已經對孝道十分重視,只是中國人留于形式,而沒有找到孝的本源。
林語堂在《生活的藝術》中說到:
“以家族制度中的生命之流的原理而言,永生差不多是看得見的,摸得到的。祖父看見他的孫兒背著書包上學去,心中覺得他確是在那孩子的生命里重度人生的;當他撫摸那孩子的手兒或捏捻其面頰時,他知道那是他自己的血肉。他自己的生命不過是家族之樹的一部分,或奔流不息的家族生命巨流的一部分,所以,他是欣然瞑目而死了。這么一種人生觀使一個人對世間的事物抱著遠見,因為生命再也不是以個人的生命為終始了。”
他闡述了對“永生”的看法:生命的傳承,即為永生。人必須經歷生老病死,想讓自己的生命能延續下去,一要從血統上繼承,二要在精神上傳代。中國人歷來都在傳承祖訓,不僅要擁有父母的DNA,還要延續祖輩的思想,動輒就要將祖先留傳下來的光榮傳統發揚光大!這是中國各家族成員的使命!
司馬遷在父親臨終時嚎啕大哭,立誓一定會繼承父親未完成的寫史大業,最終克服千劫萬難,留下了最為珍貴的偉大著作,探其根源,無不產生于繼承式的家庭理念。在我看來,這種家庭理念有利有弊。雖然這是符合人性的行為,并且是對生命的尊重,但做為一種思想的延續,顯得有些狹隘。
優秀的思想是可以建立在各種不同的家庭之中或個體之上的,不一定非要局限于自己家中。雖然在愛的等級上,對自己家人肯定比別的家人更好一些,但是在面對正義與真理時,就需要拋開家庭的束縛,甚至跨越國家和民族,站在全人類甚至更高的高度看問題,才能看得到宇宙的真理。
雨果、泰戈爾、辛德勒、拉貝、白求恩、史懷哲、特蕾莎、南丁格爾等人,都不僅僅為了狹隘的家庭或國家利益而活,他們追尋的是一種客觀的真理。雨果在譴責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時候,已經讓我們感受到一位巨人的存在。
中國的家庭理想雖然有著自己溫馨熱鬧的一面,卻缺少一種包容的博大精神,這方面是可以改進的。當一位母親真心地贊嘆著朋友小孩的優秀品德時,中國的家庭就更完美了。
————
【結束語】
我讀林老文章時的“似曾相識”,正如蘇軾讀莊子文章時的感覺一樣,我很慶幸自己找到了一位在思想上能和我互有靈犀的作家。
雖然林語堂不及羅貫中、金庸、手冢治蟲、倪匡、宮崎駿、莊子、蘇軾、陳舜臣對我影響深遠,但是讀了他的文章之后,讓我對生活充滿熱愛,對理想更加堅定,對未來滿懷希望,對人生的不如意更能一笑了之,這絕對是一件價值連城的禮物。
如果我能暢游古今,回到林老的年代,我希望能和他在雪天木屋之中,圍著壁爐,泡一壺熱茶,沏一杯咖啡,我們像最好的朋友那樣親切地聊著天,談論著天地萬物、風花雪月、古今中外、人生百態,豈不樂哉!
2010.11.12初稿?2018/2/7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