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在公司的格子間里面哼哧哼哧做PPT的那些人,和當年踩著縫紉機的女工們,其實沒有本質區別。”——這是喵叔最近在網上看到的一個段子,真是細思極恐啊!
仔細想想,很多普通家族在經歷了幾十年的奮斗和努力后,真的并沒有脫離原本的階級,只是換了一種勞動的方式繼續做著普通人。他們接受教育,并且努力工作,依舊無法致富,上升一個階層!自嘲為“新窮人”,特征為:高學歷低收入、高消費低存款人群。
那到底有沒有人能夠完成逆襲,破除“階級固化”這個魔咒呢?
一項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主導的調查給了我們答案,它總共記錄了790個孩子的成長生活,最后的研究結論可能比你想象的更殘忍:
就整體階層流動而言,“實驗”兒童中50%的孩子,依舊與父母的處于同一社會階層。即沒有實現階層的超越或下滑。窮者的后代依然貧窮,富者的子女仍舊富足。
只有33位出身于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實現了底層逆襲,在二十多歲時步入了高收入群體。而那些家庭本來就比較富裕的孩子,只有19位在成年后掉入了貧困階層。
在總計790位用戶的調查中,僅有33位突破了固有階層,實現了“逆襲”。原來“自以為生活已經優于父母,不過一場誤會而已。”
那么那些突破了父母的階層,完成逆襲的人,是如何跳出命運的藩籬,成為黑馬的?
我們都想實現逆襲,達到更高階層,有沒有適用于我們普通家庭的黃金培養定律?
可能有吧,但喵叔并沒有找到,但以下幾個問題大家可以思考一下:
貧窮為什么在大部分人身上被“遺傳”了?
1、與父母的培養策略有關
貧窮家庭,在業余時間并沒有注重培養孩子的其他能力,這些孩子唯一學習的地方在學校,他們的時間幾乎用在為生計而奔波,根本無暇顧及孩子的學習情況和心理成長;
而相對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寒暑假都會參加各種培訓班,他們的父母也會有意識的安排孩子玩耍時間和學習時間,有計劃地讓孩子朝著目標成長。
常年累月,這兩種不同的策略自然造成了不同的效果,他們的學習技能、情緒管理、社交能力等各方面就這樣拉開差距了。
而這種培養策略才是一代又一代“遺傳”下來的,很多時候,他們無法意識到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自己的培養方式,而并不是孩子努不努力。
2、父母與孩子的親密程度和家庭收入有關!
下面是一項更重要的研究發現:
父母與孩子的關系親密程度,與他們的家庭收入、父母教育程度有較密切的關系。
上文提到的調查發現,大多數貧困家庭的親子關系疏離,因為父母疲于維持生計,無暇與孩子溝通交流。而家庭條件不錯的孩子,他們的父母尊重孩子的意見,盡管這些家長工作也忙,但他們依然會傾聽孩子聲音。
不同的親子交流方式,影響了孩子今后的團隊協作能力。那些來自貧窮家庭的孩子,內心有很多孤獨,容易被邊緣化。
這個社交社會,孤獨的性格使得他們的成長之路異常艱難。
3、無論貧富,壓力才是成長之路的絆腳石!
家庭貧困的孩子,就一定比富家子弟更笨能力更差嗎?并沒有那么簡單,決定孩子智商和能力的其實是壓力。
科學證明:貧困家庭中彌漫著壓力,比如糟糕的居住環境、與父母長期分離,以及暴力風險等,這些會使大腦產生神經毒素,損害大腦的正常發育。
我們知道,要想孩子得到好的發展,必須由父母給予他正確有效的認知,且情感上的溫暖和關懷。而錢可以給予安全感,也可以買到孩子成長學習需要的物質。
但是,錢并不是最關鍵的要素,父母的行為和思維才是。
“貧窮影響孩子大腦”這個結論,只有在“父母學歷低導致貧窮,而貧窮帶來生活壓力”,以及”父母高學歷帶來高收入,富足家庭生活壓力小“的假設下,才是成立的。
結語
所以喵叔今天想要講的是,影響孩子大腦發展能力的,更重要的是貧窮背后時刻緊逼家庭的壓力。
父母收入低、學歷低并沒有什么巨大的影響,但如果孩子被這樣那樣的壓力占據了大腦的“帶寬”,就會極大地影響孩子的發展。這一影響,即使在高收入家庭,也適用。
很大程度上,拖住一個人致富的腳步,不是家庭的財力,而是家庭的壓力。但很多時候這個壓力又來自于沒有財力。這就需要聰明的父母在生活中如何巧妙化解了。
那么普通家庭在財力有限的情況下,如何做財富管理呢,這又是另一個命題了,喵叔曾經在《還不知道吧,每月存款1000,這樣理財收益能達到50%!》、《難以置信!把每月工資分成5份,竟然就能過上好日子了!》等文章中,給了一些家庭財產管理的建議,同時也歡迎大家和喵叔聊一聊。
我是喵叔,熱衷理財,從月薪2000到月入上萬,理財讓我變得積極向上,人生道路也因此更加寬廣。我會在【票票喵】這個平臺每天與大家分享理財知識和熱點資訊,在這兒不說你可以立刻發什么財,但在至少可以有些收獲以及規避一些理財陷阱,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學習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