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對于教育的要求是什么?
這個時代對于教育的要求是:賦予受教育者適應未來社會格局需求和生活需要的技能。
我們最不愿意面對的結果是,當教育的產物被蓋上合格章的那一刻,他已然被社會宣布淘汰,他們不被社會需要,無法為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等需求提供相應服務,幸存者憑借運氣或者其它資源在勞動力的新陳代謝中獲得機會,選擇重新學習具體工作技能以適應工作需要,他們唯一的優勢是年輕,這就是馬云所說的“文憑不過是一個付款憑證。”
當然我們也有脫穎而出的佼佼者,也許處于天賦,也許出于運氣,反正是少數。
人們不僅發問,面對如此大面積的無用的受教育人群,此前的教育做了些什么?
是的,我們此前的教育做了什么?
我們學習解題、拼命練習解題。但實際生活中的數字運用往往非常簡單,真正的難題并非以數理化的方式呈現!
學經濟、金融?用理論拯救世界?理論都有滯后效應!
學習英語?智能翻譯已經日新月異;
學習編程?智能編程已經能夠實現自我編程;
……
筆者并非認為現代人類無需掌握上述類型的 “工具型技能”,而是我們已經擁有了工具來協助我們完成工作并達成目標,人們首先應該學會高效的使用工具,與其花時間將自己變成“工具”,不妨把精力花費在充分的釋放作為“人”的優勢。
當然,“技多不壓身”,一個會多種語言的人在與他人交流之時的快速本能的反應和幽默都是機器所不能及的,但人格魅力的優勢本身大大超越了會使用語言這項技能。
因為“人工智能”的時代已經勢不可擋的到來了, 凱文凱利在《失控》中開篇即言:“機器,正在生物化;而生物,正在工程化。”他用整本書闡述了“人造與天生”的聯姻,而我們正走向“新生物文明”。
“人機大戰”中最終獲勝的阿爾法狗用實例向我們應證了計算機不再是僅會對人的指令作出機械反應的機器生物,他們通過“人工智能”越來越接近于“人腦”。他們會自我學習,自我調整,不帶情緒,不眠不休。(現代科技正在賦予他
們在“恰當的時機”產生“必要的情緒”的功能。)阿爾法狗的落棋不再像以往的機器人“隨對手而動”,反之有其自身的整體意識和布局,也有對于棋局進程的研判及后續規劃,他甚至可以下出“棋圣”吳清源般的“神起之手”……
這就是凱文凱利所說的“必然”。
人工智能必然會替代人類僅需低等智能、簡單重復就能完成的工作,如“無人駕駛技術”的發展加上“Uber”模式,出租車行業的前景著實堪憂,他們甚至可以代替物流企業的快遞小哥……;又如,電子商務發展對于實體店鋪沖擊,沖擊的不光只是實體經營的行業,更直接的是大量員工……有朝一日,街上派發傳單的都是機器人,他們不怕羞;公司前臺接待也可以是機器人,各種大長腿的甜美美眉;倒茶、送水、清潔的活都可以由機器人承擔。
事實上,各種辦公軟件的使用和提升已經釋放或者說淘汰了各種行業的很多人力,機械流水線可能會使“類富士康”的員工因為其他的原因跳樓,“自動炒菜機”搶了很多廚師的飯碗……這一切正在發生,而“人工智能”會進一步淘汰更多行業的更多人力。
在未來,當生產成本之于人力或者機器相差無幾,甚至機器的生產成本可以進一步降低,而完成的精準度則更高,如果決策權在你,你將如何權衡?……更有可能的是除了最高或者最重要的決策,普通決策權也可以交給機器。
這就是未來。
未來不需要一個個類似機器的生命體,不需要工具化的人,不需要“考試機器”,不需要“解題達人”,不需要“教育流水線”上的“產物”,因為他們過于單一和機械化,但是又不如機器來的整齊劃一。
而以上正是目前的教育體系和教育觀念所造就的產物。
我們需要一場教育革命,以顛覆固有的教育觀念,改變教育方法,調整教學內容。
這個時代對于教育的要求是培養出適宜于未來的人,即幫助人們獲得機器無法復制和替代的復雜性技能。
而唯一無法復制和替代的是人類個體的“獨特性”。
有效教育的唯一出路在于激發個體的“獨特性”,同時發揮人類大腦的靈活、全面、本能快速反應等優勢,個體復合型的智慧和才能是“人工智能”時代的通行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