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林文采Satir專業課第八天
上午林老師解釋了溝通是什么。就說一個孩子如果拒絕跟我講話,每天呆在房間,我怎么給他做心理營養呢?
溝通不僅是說,更多是聽,父母和孩子之間總是有連結的,吃飯的時候總要見面,要錢的時候總要說話,都是機會,就看能不能做得好。
然后舉了一個拒絕說話的女孩子做咨詢的案例。
【案例內容略】
?
拒絕溝通是因為覺得說什么都沒用,跟父母的溝通就已經出了很大的問題了,這時候還讓她跟一個陌生人(咨詢師)溝通?
那當然覺得更加沒用,所以什么都不愿意講。但是當林老師說出孩子心里的話的時候,她就會覺得她們之間是可以連結的,這時候就愿意說了。
1
今天又繼續講了三個感受,憤怒、恐懼和絕望。憤怒之前已經說過了。
恐懼就是“危險”,要么是可能被傷害,所以很危險;要么就是有一個事情,這個事情的后果我已經不能承擔了,所以覺得危險,但是恐懼就是危險。
既然是危險,那就要去除危險的東西,更加小心謹慎,或者遠離危險。如果不知道恐懼的話,那就不知道遠離危險。另外一個辦法就是提高自己,我不能承擔這樣的后果,產生了恐懼。那我就提高自己,讓我自己有能力承擔這樣的后果,那就好啦。
第三個感受是“絕望”,絕望是一個句號,意味著放棄,放棄就可以“止損”了。絕望了以后就可以把時間精力能力都放在新的人新的事上面,這樣至少不會產生新的損失。人生處處有遺憾,要能接受遺憾。
2
之后講了“渴望”,渴望就是心理營養,讓我們做了9個不同的生活條件下的人,通過畫冰山看渴望。我選的是“父母是完美主義者,孩子的冰山是什么樣。”我自己預設了是一個女兒,父母是完美主義者,但是現在已經30歲了,并且現在碰到一個工作安排,以下是我畫的冰山(3rd):
行為:很擔心自己做不好,想著一定要做到完美,做到無懈可擊。也很害怕,萬一做不好怎么辦!
感受:恐懼/擔心
想法:我不夠好。如果做不好這個事情,麻煩就大了。我怕別人指責我。
期待:我希望能什么都做好;希望沒有做好的時候也不會被人指責。
渴望:被肯定;被接納。
生命力:安全感↓;價值感↓
“我”想對自己說三句話:
①我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②我很優秀,并且已經做到了此時此刻的最好。
③我是有價值的。
之后老師對“父母是完美主義者”的情況進行了分析,如果父母是完美主義者的話,孩子一般會走極端,要么基本達到要求,要么就是完全達不到要求。完全達不到的話就會孤獨、自卑。
行為會有挑剔/批判/類/語言指責/睡眠不好。中間的感受、想法、期待、渴望都跳過了,但是說生命力里面,連結也會下降。
老師說的三句話是
①我足夠好。
②放松。
③允許自己犯錯。
并且要做一件事:每天問自己:“我最欣賞自己的一件事是……”
3
對于“過度高壓的父母”,孩子一般會拖延,會恨。
說三句話是:
①我可以自由的選擇。
②我可以為選擇負責。
③一邊怕,一邊做。
要做的一件事是:對父母說“不!”
對于“過度溺愛的父母”,孩子一般會有孤獨感。并且這種情況最難改變(因為改變來源于痛苦,畢竟被寵溺是既得利益者。)但是被過度寵溺的孩子的連結會不好,在婚姻中很可能會出問題,這時候才會出現痛苦,才會改。
說三句話是:
①不能,不行,不可以。
②這世界不是跟著我轉的。
③(缺失)。
要做的一件事是:學會尊重別人的界限。(也就是把別人的話當話)
4
對于“過度處罰的父母”,孩子會被父母貶低,不管父母處罰孩子是否有理由,但都會給自己找理由,說孩子很差。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有兩種結果,一種是認識到“我沒有錯”,錯的是父母,所以會產生“恨”。還有一種會把這些“貶低”全盤接受,覺得自己沒用,就會沒有價值感。
說三句話是:
①我被處罰不是我的錯,我足夠好。
②我值得被愛,我是可以愛的。
③我是善良的,我的善良保護了我。
要做的一件事是:對自己仁慈(特別是在錯的時候)。
對于“忽略型的父母”,孩子都會希望自己得到重視,所以價值感低。要么做好事(比如好好學習),希望父母能看見我。要么就體弱多病,因為生病是最容易被重視的情況。
說三句話是:
①我是古往今來獨一無二唯一的生命呈現,如果我死了,這個世界上再也不會有另一個我出現。
②我允許把時間用在我自己的身上。
③我可以告訴別人我的需要。
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