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的時候偶然聽到老師講到的一句話"…人不能太理性的,有些感性,生活才會變得有意義"我覺得說得非常好。
但是有些人,而且越來越多的人十分反感這類詞,比如說,"意義,價值,觀念,思想"人們不僅不屑一顧,而且嗤之以鼻"你這個人好非主流哦"。然而"主流"是什么,我越來越多發(fā)現(xiàn),只要po張圖片到網(wǎng)上,可以是藍天可以是綠樹可以是自拍甚至是星巴克的一個杯子,然后附上一句話,比如"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諸如此類的,就好像很有情調(diào)的樣子。當然這句話是被嚼爛了,現(xiàn)在再提它真是很俗氣,還好是沒人再提它了,海子的詩不是讓人拿來戲謔的。好在現(xiàn)在網(wǎng)絡寫手很多,他們的名氣和詩句完全可以滿足那些文藝氣質(zhì)的少女心。
之所以人們十分反感那些很矯情的詞,都是有原因的。我發(fā)現(xiàn)這是因為越來越多的"人生"是從我們嘴里說出來的,而不帶有一點經(jīng)歷記載思考總結,這種從嘴里說出來的人生被人們叫做"雞湯"。可以理解,人們對這類雞湯文的作嘔。人們常常不假思索的說出一個精煉人生哲理,是因為他根本不被人允許說超過140個字的話。人們根本不會聽你講冗長枯燥煩瑣無味的故事,買來書,拆開包裝,馬上翻到最后一頁,看一看這位在過去聲名遠播的偉大的作家最終得出了一個如何石破天驚的結論。但是人們往往會很失望,一個小說家根本不會把他的態(tài)度放在最后一頁,他的所有的情懷都注入在完整的故事中,并且這種結論完全沒有標準答案。
這里的故事并不包括很多人在追捧的青春文學,如果那也算得上是文學的話。青春文學之所以受到追捧也是有著很顯而易見的原因。有人說那是青春的印記,我相信他所說的印記并不是指我們實實在在地經(jīng)歷過那種事,而是說我們期待過那樣一個虛無縹緲的夢,但期待并無所得,我們感到很可惜,甚至懷念那種并不曾存在過卻又備感真實的記憶。之前我百度過劉同的小說《誰的青春不迷茫》,只瀏覽了一下目錄,發(fā)現(xiàn)人們喜歡他不無道理。很會抓住我們的主流心理,講的故事喜聞樂見讓人很有共鳴,我們往往會對號入座,常常聯(lián)想到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個小角色一般是主角之類的,沒有人會在給自己定位的時候打很低的分。所以當我們發(fā)現(xiàn)"未完成的事"都在別人的筆下,在熒幕上,在照片里,那么完成這件事就是首要的目的。常常會執(zhí)著于這一點,是因為人類天生就有讓事情完成讓需求滿足的傾向,因此為了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我必須要看過這本書,看過這部電影,陪笑陪哭,像個傻瓜,就像我真正經(jīng)歷過。這些都可以被理解。
但是活在回憶中是無聊的,無聊的人生是缺少精華的,我們十分迫切地需要一種生活,即使是象征性的。很少有人關注塑造內(nèi)心世界,我想我有。我的內(nèi)心世界是一個理想國,把一切我喜歡的人和事,環(huán)境和理念,率真的人性,至簡的天真,黯然惆悵璀璨浪漫,有序安排在合適的位置,只有情感是無處安放的,而它又是那么不可或缺,情感可以喚醒一切美和壯觀。我想可以寄情感于文字,訴諸筆端,像那些偉大的作家一樣,深沉寂靜,緩慢地成長。
想成為作家那一類人是一個幼稚的想法,我不可能忍受得了孤獨,也討厭成為笑柄,我沒有文化,也不會寫字,我不聰明,更沒有邏輯。當一個人還弱小的時候,可以仰望,但沒資格妄想。我想成為一個講故事的人,這不為過,不管是否會有聽故事的人,但至少那些腦海中七零八落的文字能同我共度余生。誰都不知道以后會是什么樣但終會知道,但一定不是現(xiàn)在,一定不會馬上把一切都告訴你。可能是高調(diào)地輝煌,固然值得欣喜;但即使是靜謐地破敗,那也是充滿情意的。重要的是,在我未盡的事業(yè)中,一定沒有"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