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這本很多大V推薦過,但是之前并沒在意,總覺得讀書有什么方法論不就是閱讀理解劃重點梳理架構全篇總結嗎,反正量變一定會引帶質變,讀得那么細完全讀不下去啊。然而每逢讀完想寫點什么才發現下筆之艱難,與其說不會寫書評不如說是收獲太少思緒零散不知從何整理。直到兩周前在書店找不到原本要買的書意外又見到這本,粗略翻了幾頁,艾瑪久仰久仰,老師快跟我回家帶我飛啊。
? ? 總而言之是一本詳盡的讀書方法論,開篇點明面向的人群是想通過讀書以增進理解力和增長心智的主動閱讀的人,論述了相較于被動閱讀帶給人訊息和知識的增長與利用所授閱讀技巧主動閱讀帶來的心智成長的差異,分析了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及主題閱讀四種閱讀的層次并就后三種展開閱讀規則的探討。怎么說呢...如果大學有開設閱讀課的話這本書就是解題方法吧,比如分析整本書的框架如何串聯、找關鍵字、劃主旨、從段落中抽離出論述標記1234等等,如果沒看過書只看網上導圖中的這些規則摘要看起來像老生常談其實沒多大用,其中的各種論述通篇讀下來才是收獲良多。
? ? 以前自己讀書的激勵點在于想要上通天文下知地理變成一個興趣廣泛且博學的人,但是過往的讀書和觀影經驗告訴我三天之后主角名字忘光7天之后只記得大概過幾過月咦我看過這部電影?讀過的書只記得哇很有道理,很久之后做PPT/寫簡歷/年終總結時重新翻出來找找有沒有可利用的精華句,完完全全就是作者說的那種只記得書中的字句,只獲得訊息卻沒吸收理解的人啊。
? ? 讀書這件事真的存在量變到質變嗎?還是說不吸收等于竹籃打水一場空?作者將收獲分成兩種,一是獲得訊息、知識及洞察力,一是獲得理解力和心智的提升。也就是說一年讀上200本書讓你變得稍微博學點是有可能的,只是每本書可能只收獲了十分之一,更何況在文法背后書中未寫明的言外之意才是該讀者真正要自己理解收獲的。既然如此不如盡可能地壓縮這個數值但確保每本值得的書都有所產出,或者設定一個研究范圍大量閱讀,這樣知識體系更系統。
? ? 爭議只是觀點的區別嗎?如果對某件事的判斷只看做是觀點的不同,就不需要做什么溝通了,因為無論聊的再多都拒絕將其看作是心智的提升,拒絕改變看法,也就無法獲得知識和理解力。就像黑客與畫家中提到的編程語言并非適用范圍不同,其語言內在的邏輯架構一定有優秀與平庸之分,就算是不同的觀點也一定有優劣。由于對事實的了解程度、邏輯推導中的證明漏洞等因素,對某個特定事件總有更高階的理解和論述。
? ? 那么真理會越辯越明嗎?如果雙方的知識儲備相當,你知道的所有事實我也同樣知道,且溝通中雙方沒有任何誤解,是否雙方最后都會得出同樣的答案而不再爭議?關于溝通和爭議,其實奇葩說里取勝從不靠邏輯..這點在肉松隊這里尤為明顯,深諳說話之道的康永哥角度不一定刁鉆,卻可以把一個淺顯的道理變著花講得超煽情。而且總覺得發言順序也相當重要,乍一聽每一方的觀點都很有很有道理的樣子,事后仔細想想邏輯漏洞也很明顯啊只是被巧妙掩飾了,而對手的目的就是要不留情地拆穿對面的偽裝吧,這么說最后一個發言的導師不就很有利嗎?哈哈沒人拆穿我了耶。雖然高曉松是個不按常理出牌的貨最后總還要說幾句。當然也不可能指望能在一集辯論中辯明真理,想想貌似辯論賽的選題都是富有爭議的,此種情況下也許雙方共同擁有的意見才是真理,或者“雙方都只是表達了整體真理的一小部分”,一定要分正反的話真理必定不存在于任何一方。所以書中主題閱讀篇才要求要不偏不倚完全客觀剔除偏見去整理每個作者的議題論點。
? ? 帶著問題讀書并在閱讀過程中發散出其他問題這個方法也不錯呢,雖然是主題閱讀中的方法改變一下也能適用單本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