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將帶著大家走三個地方——沙江、沙塘里和七都,其中沙塘里和七都兩處的舊時風光已永久消失了。
沙江之所以出名,主要是因為插在海面上的竹竿疏密有致,形成了柔美的"S"灣,行駛在其中的漁船是畫面中最好的點綴。
看"S"灣必須要登高,2016年前可以上到后山的一座教堂中,或者去沙江二中的教學樓頂,去年聽說政府為了方便游客觀光,特地建造了觀景平臺。
漁民的村屋離淺灘不遠,到了五、六月份,竹竿間的繩索上掛滿海帶,屆時也是當地海上勞作內容最豐富的季節。
我去沙江的時候,觀景平臺還沒建造, 跟著當地的朋友繞到了二中的后門,朋友一通電話聯系,10分鐘后看門的大嬸就匆匆趕來了,說每人20元就能到平臺去看風景。等我到了上面才知道,所謂的平臺也就是樓頂,出入口是樓頂的維修口,學校架了一把直上直下的鐵樓梯供大家攀爬。我當時還和朋友笑說,大嬸和學校每年這項收入就不少掙錢呢。沒想到2016年當地政府建了一座觀景平臺,雖然斷了他們的財路,倒是為游客和攝影愛好者提供了不少便利。
房舍、舢板、農田和竹竿是沙江村中四大組成元素。
日出時分,陽光打在竹竿上,金燦燦的,將"S"灣勾勒得更加精美。
沙江村距離霞浦縣城21公里,行車約40分鐘。
1、日出日落兩個時間段都可拍攝沙江"S"灣。
2、沙江拍攝廣角和長焦鏡頭都可用,長焦端最好在300mm以上。
3、5-6月份是霞浦地區海帶收獲季節,沙江"S"灣兩邊的竹竿之間會掛滿晾曬的海帶,更增添了畫面的線條感。
4、漲潮時分拍攝沙江,畫面比較干凈,落潮時,露出的灘涂會讓畫面稍顯雜亂,尤其是用廣角端拍攝。
5、沙江除了"S"灣,也有豐富的人文場景可供拍攝。
去沙江的途中會經過沙塘里,曾經的沙塘里面向福寧灣,視野開闊。日出時,漫天絢麗的彩霞反射到人字形圍網上,十分漂亮。然而,因為填海工程,這個曾經能看到最美日出的地方已不復存在,2014年經過這里時,淺灘被填平了,圍網已悉數撤走,陸地正漸漸向海對岸擴張。
2015年同樣的地方拍到的,曾經大海覆蓋的地方已全部變成了城鎮和阡陌,那天正好有大霧,遠處正在建造的高樓大廈如同海市辰樓一般。
2016年再次經過沙塘里時,連這些阡陌都已被填平,取而代之的是一條連接對岸的大路,沙塘里的日出美景只能封存在大家的回憶里和從前的照片中了。
唯有沙塘里村還保持著原樣,村民們在云霧繚繞的青山田舍間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
霞浦縣至沙塘里約13公里,行車約30分鐘。
七都,這片存在于潮漲潮落間的灘涂,在歷經幾代漁民們的耕耘勞作后,無意中形成了奇特的海上景觀,曾令攝影發燒友們趨之若鶩。這里有著和其它灘涂不一樣的硬朗外貌,漁民養殖蟶子時在海灘上攏起的一條條堤壩形成了粗獷有力的線條,平時這些線條隱藏在海面下,當潮水退去后,迷宮一樣的七都灘涂便展現在每個人的眼前。
也有一些圖案被人們賦予了名稱,比如這張圖片中的線條象一條魚,而小船停泊的地方正好是魚嘴的所在。
要看到這樣的場景,需要爬上一座長滿了龍眼樹的小山包,山不高,窄窄的山道非常濕滑,隨手可摘的龍眼一路陪伴著上山的游客和攝影人。
可惜的是,這座小山包當時正被房產開發商用幾臺挖掘機分解用來填平這片海域,成熟的龍眼無人采摘,或是讓上山的人飽了口福,或是掉到地上化作春泥。
填海建房的舉措,讓這片極具魅力的灘涂永久消失了,以種植龍眼和養殖蟶子為生的人們也將另謀出路。
霞浦縣至七都約67公里,行車時間約為90分鐘。
七都灘涂消失后,當地人在離霞浦縣不遠的海域修建了一片相似的灘涂,將那些圖案也照搬了過來,從霞浦驅車30分鐘就能到達。只不過此處乍一看挺像原先的七都灘涂,仔細觀瞧后,發現這些線條之間的間距較小,線條的寬度比較均勻,整個灘涂看上去缺乏靈氣。
克隆的七都對我吸引力不大,于是拍了幾張片子后我開始環顧四周,我身后站了幾十個攝人,其中可能有一兩個帶隊老師,正扯著嗓子告訴隊員們如何調整拍攝參數,其中一位老先生說到,一定要保證快門速度,哪怕犧牲點畫質也沒事,現在大家可以把感光度(ISO)調至 1000。我不知道這位老先生的攝影作品是怎么樣的,但是我實在不明白他為何如此指導別人拍片,白天雖然有點小雨,可是光線并不昏暗,小船的行動非常緩慢,有時甚至是停泊在一處的,大多數人都使用了三腳架,400以內的感光度足夠保證快門速度了,如果這種情況下將ISO調到1000除了毀畫質,我想不出任何對拍攝有利的方面。
相比較那些生硬的線條,這片殘荷和白鷺組成的畫面倒更為自然,只是這些場景距離攝影點較遠。
340mm的焦段拍這些白鷺和殘荷是不夠的,只能勉強為之。
今天走過的地方,除了看到了它們的美,心中多少有點遺憾,下一集我們去看看東壁的絢爛日落。
霞光浦影(七)——東壁
感謝閱讀,本文為原創旅行游記,圖文by櫻桃SH。
上一系列游記【馬來西亞之旅】
如果您喜歡我的游記,也喜歡旅行和攝影,歡迎留言交流,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