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學技術日益發達的今天,我們無處不在享受科學技術帶來的紅利,衣食住行諸方面,越來越顯現出科學的重要性。
自然界經歷了宇宙-地球-生命-人類四大起源、無比漫長的演化過程,人類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掌控自然的能力,科學就應運而生。
前者就是哲學家范疇,系統探索世界,構建精神家園;后者科學家們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需求,不斷地提高技術和工藝的進步。
大爆炸宇宙理論表明,在最初的三分鐘以內,宇宙大爆炸產生,溫度由無窮高溫降到了10億度,基本粒子形成,并開始形成原子核。
此后,在經過40萬年,溫度降到4000度,宇宙有輻射狀態變為物質狀態,與物質脫藕的輻射慢慢形成了宇宙背景輻射。
再過兩億年,星系開始形成。 大氣的演化為生命的出現創造了條件。
火的使用、弓箭的發明、制造精致的時期和骨器、能繪畫、會雕刻,這一切標志著現代意義上的人出現了。
埃及、巴比倫、印度和中國四大文明古國,在數學、天文學和醫學等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中國的四大發明更是促進了近代歐洲社會和近代科學的形成。
從希臘開始,科學就成為了一種獨立的、占主導地位的精神范疇。
希臘第一位哲學家泰勒斯提出了萬物源于水的命題,奠定了西方哲學追究本源的形上精神。
阿那克西米尼提出的原子論—創建了實體構成主義,畢達哥拉斯學派提出了形勢主義傳統,這兩大傳統都被后來者繼承和發展。
在希臘化時期,出現了在幾何、力學和天文學方面的三座高峰,他們的著作-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阿基米德的杠桿原理、浮力原理以及托勒密的《至大論》,堪稱經典。
公元8世紀,阿拉伯人在煉金術、代數、天文學、光學方面做出了卓越貢獻。
中國的農、醫、天、算四大學科以及陶瓷、絲織和指南針四大發明,對世界文明的貢獻功不可沒。
在西班牙和意大利兩個中心出現的大翻譯運動,帶來了經院哲學的新氣象,為基督教教義與亞里士多德主義進行了完美的結合,誕生了托馬斯.阿奎那哲學和實驗科學的先驅者羅吉爾.培根。
歐洲著名的文藝復興,全面恢復了希臘自然哲學的整貌。 這一時期,宗教改革和人的解放,航海羅盤、鐘表、槍炮、印刷術等的出現,以及美洲的發現,都為科學革命創造了先決條件。
哥白尼宇宙論革命,不僅是天文學的也是人類學的,即帶來了世界景圖的改變,也導致了歐洲心靈的重建,開創了“從封閉世界走向無限宇宙”的新紀元。
“世界景圖的機械化”和“機械論哲學”的出現,標志著近代物理科學的誕生,第谷、開普勒、伽利略、笛卡爾、牛頓等杰出代表不懈努力,創造了輝煌的成就。
與此相伴相生的是實驗生理學傳統,他把生物體看成一個整體,認為通過了解其生理結構就可以解釋其生命功能。
薩留斯的《人體結構》和哈維的血液循環是這一理論的重要成就。 17世紀是古典科學基本綱領寄哪里的重要時期。
18世紀是英國產業革命和法國大革命聞名的大世紀,是技術革命和理性啟蒙的世紀,理論科學的成就轉化為技術而成為重要的社會力量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19世紀是名副其實科學的世紀,科學和技術深入人心,日益改變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觀念。
古典科學的日益成熟,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緊密相連的自然科學體系:物理學上,電學、磁學、光學實現了統一;熱學通過統計方法與牛頓力學也完成了統一,道爾頓的原子論決定了化學真正走向定量研究的發展軌跡,門捷列夫的化學元素周期表揭開了化學元素的奧秘。
天文學上,幾何光學向物理光學的發展,海王星的發現以及恒星周年視差的發現,標志著天文學的視野,已經由太陽系轉向了無限廣褒的宇宙空間,對宇宙的認識進入了新的臺階。
達爾文的進化論,代表作《物種起源》,對歐洲思想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成為博物學傳統中最輝煌的成就。
實驗生理學的發展、細胞學說的建立、遺傳學以及微生物學的誕生,使人類對生物本質的認識進入了一個新的里程碑。
運輸工具、冶金技術、通訊技術、化學工業和電力革命,大大地密切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高度開發了自然力,并創造了豐盛的物質世界。
20世紀處在新世紀的起點,近代科學的轉折點上。
傳統的科學版本已經出現瓶頸,不再適應當今世界的世界觀和科學宇宙觀,世紀之初出現的物理革命,沖擊著思想界的敏銳的神經。
物理學在亞微觀層次發現了新的規律性,強調世界的系統性、有機性、對未來的開放性、時間不可逆性,有所謂的“從存在的科學走向演化的科學”之說。
在生物學上,分子生物學的出現,是本世紀最杰出的成就,它將生物學的實驗研究水平,上升到了分子層次,對生命的遺傳現象的認識有了質的飛躍。
生態科學、生態哲學、生態意識開始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核威脅、環境危機、能源危機、生態危機以及文化危機,開始引起人們反思近代形成的人與自然的關系:未來科學的方向是否仍然沿著還原論的路徑發展?
是繼續要求越來越搞的能量、越來越大的能量消耗、越來越不可逆轉的環境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