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聯璧合的文武二王

圖片發自簡書App

周朝的始祖是后稷,姬姓,名棄。后稷是舜帝對他的封號,意為主管農業,因而后稷也被后世尊為農耕始祖、五谷之神。后稷的封地在邰(今陜西武功縣西南),這也是他母親的祖籍。姬姓也是舜帝賜給他的姓。后稷的母親有邰氏姜原懷孕時,比較奇特,以為不祥,后稷出世后起初被丟棄,故取名為棄。

后稷傳位約十三代到了古公亶父,周朝建立后古公亶父被尊為太王。古公亶父傳位于三子季歷,季歷后被尊為王季。季歷傳位于子姬昌,是為周文王。周文王傳位于子姬發,是為周武王。

? 一、恩威并用,父子立國

各個朝代的開國之君一般都是一位,而提到周朝的開國之君,卻不得不要把周文王、周武王兩位帝王相提并論。也可以說,文武二王同為開國之君。

文王姬昌在殷末時,被商紂王封為“西伯”,并與九侯、鄂侯共處“三公”之列。后九侯、鄂侯慘遭紂王迫害而死,西伯姬昌也被囚禁在羑里(今河南湯陰縣西北)。后來姬昌的下臣“求美女奇物善馬以獻紂,紂乃赦西伯”。姬昌被囚在羑里期間,把《易》從八卦演變為六十四卦,并對卦辭和爻辭進行注解。文王姬昌所作的《周易》被后世尊為群經之首,某種程度上也成為后來周朝立國的理論基礎。

西伯從羑里被釋放出來后,向紂王獻上洛水以西的土地,換取讓紂王廢除殘忍的“炮格之刑”,此舉收服了眾多人心。后來西伯的影響力逐漸擴大,國內的政局也很穩定,諸侯間有了爭議都會找他決斷。實際達到了諸侯盟主的地位,為最終建立周朝奠定了社會基礎。

西伯在位期間,遵從祖先后稷、公劉的做法,重視發展農業生產。這在遠古的農耕文明時代,具有非常積極的現實意義。西伯還“篤仁、敬老、慈少”,禮賢下士,“士以此多歸之”。孤竹國君的兒子伯夷、叔齊等一批有才能的人士,也都聞風而歸順文王。這為周朝建立奠定了物質基礎,取得了輿論優勢。

伐紂滅殷商,建立周王朝,這樣的歷史重任,雖然最終是由武王實現的,但武王伐紂前,文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已完成對犬戎、密須、耆、邘等國的討伐,建立豐邑(今陜西西安鄠邑區),并把它作為都城。武王初次東征討伐商紂時,他把文王的靈位置于中軍,“自稱太子發,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專。”武王還是要利用文王的影響力,不敢以個人的名義發動諸侯,結果有八百諸侯來盟津(黃河古渡口),參加會盟和演習。

兩年后,紂王越發暴虐,武王覺得時機成熟,以遵文王遺命為由,與各路諸侯會師盟津,作《太誓》發表戰前動員。此次東征勢在必得,最后在牧野之戰中,一舉推翻了殷商的統治。武王伐紂取得勝利后,大封天下。為感恩先王,他封“神農之后于焦,黃帝之后于祝,帝堯之后于薊,帝舜之后于陳,大禹之后于杞”。為獎勵功臣、謀士,他“封尚父于營丘,曰齊。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魯。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鮮于管,弟叔度于蔡。”其他人也各依次受封。此舉確保了貴族階層的利益,穩定了國家的統治。

? 二、家族和睦,同保周室

周朝太王古公亶父的妃子太姜生有三個兒子,長子太伯,次子仲雍,少子季歷。季歷娶太任為妻,生子姬昌。據說姬昌生而有圣人之象,古公亶父欲立三子季歷,想傳位給姬昌。太伯、仲雍知道父親的心思后,兩人便出走到江南楚地,讓位于季歷。這是立賢不立長,以家國為重的觀念,更是父子同德、兄弟同心的表現。

周滅殷商四年后,周武王卒,其子成王誦繼位。由于周朝初定天下,而成王年少無威。武王四弟周旦為防止諸侯叛亂,便攝政當國,穩定了政局。“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長,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周公臨危自命,這是勇于擔當的責任感使然。而后把王位歸還幼主,則是大公無私的表現。

周成王臨終前,怕太子釗繼位后不能勝任王位,便任命姬姓的召公、畢公輔弼太子。成王死后,二公在先王廟內教導繼位的康王釗,告知他“文王、武王之所以為王業之不易,務在節儉,毋多欲”,并作《顧命》。康王即位后,“遍告諸侯,宣告以文武之業以申之,”并作《康誥》。正因為大家團結一致,均以姬氏王業為重,繼承和發揚了優良傳統,因而國家治理成效突出,“成康之際,天下安寧”。

從周武王立國開始,到周厲王乃第十代。厲王“好利”、“暴虐奢傲”,導致國人大規模暴動,被迫出奔于彘(今山西霍州市東北)。國人仍不罷休,要殺太子姬靜。召公(周文王庶子召奭后代)把太子藏匿家中,并用自己兒子代替太子,姬靜才得以解脫。隨后召公、周公(周公旦后裔)二相行政,史稱“周召公和”。直至厲王死,便共立太子靜為宣王。召公用自己的兒子換取太子的性命,可謂忠貞到了極點。“周召公和”就是幾個姬姓的同族之人幫助周王室度過難關,保持了周朝政治的延續。

? 三、重德興邦,失德喪國

周朝一直被后世視為理想之國,孔子等圣賢都極推崇該時期的政務。在周朝尤其是西周時期,最突出的治國理念莫過于仁政了。施行仁德之政,從周朝建國開始,就貫穿于各個方面,這是西周所以強盛的關鍵。周朝后期的君王只圖享樂,忽視了仁政的重要性,這是造成天下諸侯割據,東周茍延殘喘的要因。

太王古公亶父就是個積德行義之人,國民都很愛戴他。熏育戎狄來攻擊他的所在地豳,要財物,就給。要地與百姓,也給。他說:“民之在我,與其在彼何異?”他不忍犧牲百姓性命,來跟異族爭奪,因而出走到岐山(今陜西岐山)腳下。結果“豳人舉國扶老攜弱”來投奔他,鄰國的百姓也來歸附,因此太王就重新營造城邑,安頓下來。“民皆歌樂之,頌其德。”

周武王滅殷商后,對先朝的遺民作了妥善的安排。他并沒有將商紂的子孫全部誅殺,而是將殷商的遺民分給紂王兒子武庚祿父,讓他管理殷商故地朝歌,保留了殷商的祭祀。武王還從牢里釋放了箕子等人,封比干之墓,對商代的賢人進行表彰,開倉賑濟貧民,實施了一系列仁政。周武王死后,武庚與武王的兩個弟弟管叔、蔡叔作亂,周成王命周公誅殺他們。但仍然立紂王同父異母的長兄微子啟于宋,以延續殷后。周朝的帝王對殷商的后代如此處置,可謂仁至義盡。

討伐殷商的戰爭結束后,年近六十的武王經常夜不能寐,在反思殷商滅亡的原因時,也在思考將來的治國方針。他希望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得到政府的恩惠。于是,武王把戰馬放到華山的南面,把牛放養到桃林的荒野上,把兵器收藏起來,把軍隊解散掉。從武王馬放南山等舉措可以看出,他是不主張武力統治的,他知道戰爭對于人民造成的傷害是莫大的,他渴望的是太平盛世,這也是他努力的方向。

周朝對“五服”的管理方針上,也可看出仁德之本。對于各地區不按規定參加“日祭、月祀、時享、歲貢、終王”活動的,首先對自己的思想意念、號令言論、政令教化、端正名分、道德修養分別進行反思,如果確信已經做到了,人家再不按規定執行,才開始運用刑罰。在運用刑法時,如果沒有十足的證據,就把處罰的標準降低一檔執行。

雖然西周取得了輝煌的歷史,但遺憾的是,到了西周末期,最后的三代國王厲王、宣王和幽王,可以說是一代更比一代腐敗。厲王與民爭利,且不聽勸諫。對于“匹夫專利,猶謂之盜,王而行之,其歸鮮矣”、“防民之口,甚于防水”等忠告置若罔聞,造成國人叛亂,被趕出國。雖然“周召共和”維系了十幾年,但厲王兒子姬靜當了宣王后,也不重視農業生產,也不聽大臣苦口婆心的忠諫,繼續作威作福。宣王之子幽王,更是無道之君,只圖美色,烽火戲諸侯的荒唐事就是出于此人。幽王寵愛褒姒,想更立她為王后,更立她的兒子伯服為太子,就廢申王后及太子。導致王后的娘家人申候會同西夷犬戎等國,一起攻擊幽王,幽王被殺于驪山下,最終導致西周滅亡。

進入東周以后,周朝禮崩樂壞,已無統治全國的能力。前半期,諸侯爭相稱霸,史稱春秋時代;后半期,諸侯相互征伐,史稱戰國時代。周朝可以說是名存實亡了,最終走向滅亡也只是遲早的事。公元前256年,東周被秦國所滅,同年周赧王病死,諸侯不立天子,東周王朝覆亡。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詩經全文及譯文 《詩經》現存詩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共 500 余年的民歌和朝廟樂章,分為風、雅、頌三...
    觀茉閱讀 66,205評論 0 18
  • 2007的夏天 我知道了一款叫做魔獸的游戲 那個時候我還不知道 有一天 它對我的影響深遠直至九年后的今天 青春年...
    力拔山兮氣蓋西瓜君閱讀 273評論 0 1
  • 漫無雪夜書未裁 四野無邊黑與白 大寒酒暖無歸憶 呵飛片雪去又來 若不豐年恥為雪 若不得勝罪輪臺 四十五年前一夜 哭...
    蠡海堂閱讀 124評論 0 0
  • 痕 (來自龍中的冬天記憶) ---紫依 人生,除了經歷著,還有對將...
    紫依_0e36閱讀 262評論 0 1
  • 熬過了個人年1的各種忙碌和新開始,耐著性子加各種自我安慰走過了個人年2的紛繁復雜,以為能在個人年3找到輕松愉快,想...
    小小斐閱讀 364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