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同學在學校門口的小店兒吃飯,回教室的路上路過幾株銀杏樹,奇怪都這個時候了,葉子怎么還沒掉光。她回憶說去年這個時候去地壇公園,滿地的銀杏葉,很美。
一說到地壇,我就突然情緒很復雜。小學的時候住在地壇公園附近,充滿了我整個小學時光的回憶。當然,有美好的,也有挺慘的。我記得當時一進門就有各種游樂設施,旋轉海豚啊,沙畫啊,隔三差五還有廟會,有很多玲瑯滿目的好吃的。美好的回憶跟食物有關,逛廟會的時候能解解饞;但是那些娛樂設施沒怎么玩過,每次遛彎到公園附近想玩兒的時候都會被拖走,因為總會被「多耽誤學習啊,你明天的課預習了么?」這樣的說辭拒絕。升初中就搬家了,還挺遠的,于是地壇就在我的回憶里暫停了。
所以我現在仍舊對游樂園和沙畫有不同于別人的深刻情愫,因為這個需求在最應該被滿足的階段從沒好好滿足過。
大學畢業后,準備出國了,覺得馬上要開始人生中一個全新的階段,突然覺得應該好好彌補一下過去的遺憾。于是當下搭了地鐵就跑到地壇,準備去記憶當中的那個角落,坐在小板凳上,買它50塊錢的沙畫,好好涂抹一下。
結果一下地鐵,改建得面目全非,馬路拓寬了,平房全拆了,哪哪兒都找不到記憶中熟悉的畫面。好不容易跟著導航來到地壇公園,除了門口還是門口,里邊兒全然不是曾經的樣子。哪兒還有什么沙畫,海豚,全是樹!真真兒的全是樹??!
再沒有機會實現童年缺失的回憶了,我卻松了一口氣。
記得初中的時候,每次路過街邊的小書攤兒,我都會被幾米的漫畫吸引駐足,我好想全都買回家,一點一點地品味。可除了輔導書,圖畫類的書籍統統被歸為和學習無關,所以不允許買回家。我當時想:「沒關系,我好好學習,等以后掙了錢再全部買下來。」
這一等,就是六年,上了大學才有了自由支配的生活費,買了一本超貴的珍藏版。拿到的一瞬間,我先是無比激動,預留了晚上睡覺前一大段可以用來看書的時間,當時是冬天,還準備了好了熱飲。結果晚上坐在燈下翻開的一瞬間,我卻怎么也找不回當時的那種心動感。我不再被漫畫簡單的筆觸吸引,我不再被那些斷續的文字吸引。
我當時很難受,胃中抽搐得難受。你可能覺得小題大做了,可是你試想一下那種終于有機會實現曾經的夢想,但你早已全然沒有享受的心境,應該就會理解我的情緒。
所以在看到地壇公園的海豚和沙畫早已無蹤影的時候,我松了口氣,至少我對于記憶中的那些沒有滿足的美好,可以永久成為心里的「惦念」,而不是我不想承認,但體會的無比真切的「失望」了。
為什么終于有機會有能力實現曾經的愿望,體驗到的不是預期中的滿足感和快樂,而是失望呢?
因為我們的記憶會騙人,而且你毫無察覺。
我們有時會跟人打包票,說「我清清楚楚地記得怎么怎么樣」,可很多時候,事實證明,我們記錯了。
長期儲存在腦中的記憶不是一成不變的,會發酵,會進行重組。時間越久,越會受到后續生活經歷的影響,這種「一定要去做」的心理暗示就會被強化。所以我們腦海里的畫面已經是經過加工和修飾的,變成了我們希望的那個樣子,并非本來面貌。
也許我當時如果偷偷買了一本,我會發現,幾米的故事也并沒有那么精彩,從此就斷了這個念想。
有些童年的缺失,不如就讓它在回憶里沉睡,不要驚擾它。那些缺失對我們的人生和人格也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種威力的影響,多半是自己享受這種執念,好成為一個「有故事的同學」。
不知道你一直想彌補的童年缺失是什么呢?
還有被自己感動了是什么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