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者,對兒女的容忍度其實是非常高的,但多是在大難臨頭、迫于無奈的時候。平日里的小來小去,倒是多有苛責,喋喋不休。對兒女們來講,這是令人生懨的事情。
這是多年前的故事。有位女生,在外地上大學。學期末,她給家里寫信,報告自己遭遇的不幸——因為跟黑人男同學談戀愛,不留神還懷孕了,被校方發現后,要被開除。她覺得從此沒臉做人,也沒法跟父母交待,索性不想活了。臨走前,要跟父母道個別。她的父母得到消息,匆忙趕到學校,見到女兒,百般勸慰,當然是站在孩子的立場上說話——什么破大學,咱還不稀罕呢。懷了“黑孩子”?好啊,不愿意要,就想法“做了”;留下也行,爸爸媽媽給你養著,混血兒長大還漂亮呢——沒底線了不是?當爹當娘的就是這樣的“賤骨頭”。
這姑娘人小鬼大,倒沉得住氣。等父母把該說的不該說的都說完,才正式公布迷底——情況沒那么嚴重,什么“黑人男友”呀、“身懷六甲”呀、“已被開除”呀,都是自己杜撰的,真實的情況是這學期因為貪玩兒,荒廢了學業,期末考試有兩門課沒通過,開學后得補考。因為她的父母平日里對她期望值很高,要求很嚴格,擔心放假回家沒法交代,才出此下策。
可以想象,她的父母聽到這些,喜出望外,破涕為笑,當晚帶著女兒去校外的餐廳吃了頓好的,慶賀女兒化險為夷、轉危為安。媽媽安撫女兒道:“不及格沒關系,也不能說明學得不好,許是我們精神緊張,發揮失常。沒關系,放假回到家里,媽媽給你多做好吃的,你也用用功,好好復習,下次定能考好。我女兒最聰明了,這個我還不清楚?”
人性就是這樣子的啊——“吃得住一釜子,卻吃不住一榔頭。”我們老家的這句土話,其實蘊含著樸素的人生道理。人生在世,只有經歷過悲歡離合,對生命有過切膚之痛,才會加倍珍惜自己正在擁有的一切,而不去過多的奢望和苛求。對于生活中所能得到的,都看作上天的賜予,常懷感恩之心。
九四年夏天,我二十四歲的弟弟遭遇不測,意外身故,家庭氣氛傾刻間籠罩在陰郁之中。那年冬天,我兒子的出生,像和喣的陽光照進陰霾,給我的家庭帶來了莫大的安慰。我年邁的父母,在老來喪子的悲痛里,看到可愛的孫子,重又燃起生活的希望;我的兩個姐姐,看到侄子的笑靨,也重新有了舒心的微笑——這個孩子,對家庭來講真是承載著無限的重托啊。
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其實也還是孩子,卻做了別人的父母,且要擔負起撫養和教育的重任。回頭想來,難免缺憾多多。當然,到如今,既然孩子走的是正道,而且發展的勢頭這么好,就連他自已說起來,跟兒時的某些節點把握得比較得當,也有著很大關系。因此,多往前回顧一下,應該不算多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