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溝通和傾聽

在雜志上,看到一段摘錄于《蔡康永說話之道》的文章,一個很熟的小故事,再讀之時,令我聯想起這兩天“聽”到的一點家常里短的瑣事來。

小故事大致是說,有個老爺爺覺得老伴和他聊天越來越少,擔心老奶奶出問題。這天回家利用各種小契機進行測試,當他相信自己判斷沒錯時,向老奶奶大吼說:“你耳朵聾了!”事實是,老奶奶回復他,其實她每次都應答了,是他沒有聽到她的回復,聾的是老爺爺。

故事不言而喻,康永哥也說:“我們自己聽不見,都一心以為是對方聽不見……。當我們大呼小叫、對方卻似乎怎么也聽不明白的時候,最好冷靜下來,想一下以對方的歷練或智商,是否會真的聽不明白?還是其實出狀況的是我們自己。”

聯想到“聽”來的家長里短的瑣事,是聚會小群里E談起她的家事。和E沒有單獨接觸過,幾次照面也只是點頭之交,對她的了解,多數來自群里斷斷續續的聊天,當然,是群聊。

E在不錯的大型跨國公司工作,個性開朗,愛好廣泛,攝影、長跑、滑雪、旅游……玩一樣精一樣,是個不折不扣的文藝女青年,氣質也很知性。

群里清一色的娘子軍,從六零后到八零后,總共十幾人。話題眾多,從愛好、到家庭、工作無一不涉及。從E陸陸續續各種零零散散的敘述中,知道她的家事以及隨之而來的煩惱。

和老公的溝通常常不暢,兩人的相處可謂貌合神離。老公常常加班出差,說來就來,說走就走。家庭中各種需要商量決定的事情,常常無法有正常的討論結果,因為總是意見相左:大到要不要買房,要不要和E的父母分開住,小到家里雜物的清理,老公要不置若罔聞,要不敷衍了事。

“我一直和他認真去溝通,他卻總是愛理不理,反正我們經濟上各自獨立,我越來越懶得理會這些不開心的事情了,我只管好我自己,也越來越明白,自己開心最重要!”

E說起和老公相處的不快,常常會以類似的話結尾。

說起母親,E也是一肚子苦水。

當初選老公是母親看中的,婚后一直和父母一起生活。工作繁忙,母親承擔了家里大多數家務,因此也抱怨不止,覺得女兒總是靠著自己。E也是叫苦不迭,自己從讀書到工作,歷來靠自己獨擋一面,即便母親承擔了大多數家務,家庭開銷也一直由E負責,平日里母親外出旅游或是大宗的購物亦全是E買單。母親平時慣于一意孤行:出錢陪母親去泰國,被導游忽悠買蛇藥保健品,一張口就要兩萬,一定要E買,E勸阻了一下,就被各種奚落,最后乖乖買單;聽人鼓吹1萬多的乳膠枕如何神奇,又死活要買……,平素各種任性,甚至令E懷疑,這是不是自己的母親,如此不體貼自己……

最終,還是我們勸慰,把老媽當孩子哄吧,這樣會寬慰些,孩子再不懂事,我們還要殫精竭慮地照顧呢,何況是媽,她這才平復一些。

群里也有姐妹替E抱不平,為什么會那么多不順心,畢竟她自己是那么的優秀,平時性格也很活潑豁達,不是個小肚雞腸的人。

對E真不了解,不敢太多評論,但憑直覺,她不是個難纏的人,卻為何總是和家人的相處會如此別扭呢?我其實一直想提醒她,從自己身上找找原因,作一些剖析,但畢竟礙于對她了解甚少,怕建議過于草率;且作自我剖析,亦需有一定方法支持,想想自己在這方面沒什么太多有效方法能提供,也就作罷,只是在此略作思考。

以一己之見,我以為,E在溝通方面,過于停留在自己感受上,缺乏換位思考,未去認真傾聽家人的聲音!

就如康永哥提到的那個故事:老爺爺一直覺得,自己在大聲和老奶奶說話,是老奶奶沒聽見,但事實上,是自己的聽力出了問題。

所以溝通的前提,除了會說,會表達自己的意見,也要學會傾聽對方的表述。特別是中國人,歷來表達情感都偏于含蓄,即便心中有委屈,意見相左,亦不會直截了當地表達,而是或顧左右而言他,或是七拐八彎繞圈子。所以作為聽者的另外一方,一定要學會去觀察對方所表達得深層含義,并就此一步步去達成共識,而不是一言不合,便一拍兩散。這樣的溝通往往無任何成效,時間久了,反而使對方對溝通心存抗拒,從而影響溝通結果。

說人易,律己難,作這般膚淺思考,亦是自我反思的過程,自省之!


365天百字文 #20170506打卡#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