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時代變化越來越快,人們或多或少地生活在焦慮之中,渴望快速成長。出現了一大批“知識海綿們”,他們的共同特征就是:渴望成長。不斷在網上尋求與吸收各種免費的,付費的知識。有需求就有市場,這也催生了近幾年來知識付費的熱潮,在過去的一年多的時間里你想必也報了不少的網絡課程,什么時間管理,知識管理,演講班,寫作班等等不一而足。
然而,你可能發現了這么一個問題:錢沒少花,也踏踏實實地投入精力去學習了。但是,生活還是依舊是老樣子。這是為什么呢?
其實這個問題的根源在于,你需要明白知識和能力這兩個概念的不同。
知識,顧名思義,就是對我們有用的信息,它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能夠快速獲得。比如說,對于時間管理來說,你只要花十分鐘時間就可以了解什么是番茄工作法,也就是說你掌握了這個知識。當然,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可以讓人獲得短暫的滿足感。
而能力,就是需要在了解對應知識的情況下加上長時間的刻意訓練而獲得的,即能力=知識+刻意練習。能力符合這樣的特征:無法輕易獲取,對于每個人,都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去精力去打磨。例如寫作是一種能力,但是不是了解一堆寫作方面的知識就能獲得迅速提高的,還需要不斷地寫,不斷地修改,才能慢慢提高。
知識和能力的區別也很簡單,小學時候,我們的初中數學課本里,關鍵的公式定理只有那么幾個。優等生和中等生的的差距并不在是否知道定理上。真正的差距在于優等生總能通過大量練習和科學總結熟練地運用定理。比如,每個人都知道解幾何題需要借助輔助線,而在實際中解題的難點是能否巧妙地根據具體情況做出輔助線從而幫助解題。前者就是知識,后者才是能力,需要做大量的習題獲得。
小說家金庸先生則深諳知識與能力的關系。
在《天龍八部》中,他塑造的一個人物------王語嫣。熟讀各派武學秘笈,能看出各家武功招式,是一位武學理論家,每每在慕容復與人過招的時候,在旁邊可以大加點評,但是,盡管熟讀天下武功招式,在那個武功至上的年代,由于沒有足夠的練習,她只能被歸類為沒有武力值。
有趣的是,金庸在《天龍八部》里還塑造了另一個知識淵博,但能力平庸的典型人物------薛神醫。他醫術高明,但是在武學方面,常常通過為人治病與對方的武功交換,東學一招,西學一招,長此以往,總覺得天下武功十之八九在其胸中。但是,盡管學了很多成名絕技,但沒有刻苦的練習,一旦臨陣對敵,他的武功只是平平而已。
古今對于知識與能力的重視程度也是不同的。
在古代,單單掌握足夠的知識,就很可能讓一個人獲得足夠的社會地位。科舉考試,更多的考的是“引經據典”的能力,也就是背的知識越多,在考試的時候能夠發揮的越多。就連《唐詩三百首》的序里也這么寫到: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句話的流傳程度之廣,也側面反映了古代對知識的重視程度。
把年代拉近一些,就算在改革開放以來的“下海”大潮中,很多商人也是靠著商業信息不均衡來牟取暴利。這本質上也是一種知識。
但進入現代,單有知識是不夠的,能力開始成為衡量一個人的價值重要憑證。企業招聘也越來越看重你能夠做什么,而不是學了什么。
這個現象可以在經濟學中得到解釋。在經濟學中,有個概念叫做“均衡”。黃金之所以珍貴,并不在與它本身的價值(事實上,我覺得黃金除了導電性能優于其他金屬外,并沒有什么更獨特的價值),而在于它的稀少。供應量少了,價格自然就上去了。同樣,古代獲取知識的渠道有限,甚至更多的時候讀書只是“有錢人的游戲”。所以掌握更多知識的人理所當然地更受社會歡迎。
而現在社會,知識獲取渠道越來越豐富,你可以輕易從網上獲取做一道菜的知識。如果你想學習音樂,好的,網上的樂理知識應有盡有;如果你想學習吉他,沒問題,網上的免費教程一抓一大把。所以知識也變得越來越“廉價”。隨之而來的,能力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訓練而獲得,任何人沒有辦法避免,所以能力變成一種稀缺的資源。
回頭看看網上大量的付費知識,他們本質上都是知識。有很多甚至是他們在多年刻意練習中總結的捷徑。但是,正如別人告訴你一條從北京到天津的高速公路,你可能會節約10到20分鐘,但不可能瞬移過去,自己不親自駕車去走,也僅僅是知道這條捷徑而已,實際上,自己仍然只會在原地踏步。
能力也是一樣,聽了那么多時間管理課,如果沒有長時間的實踐進行內化;上完了寫作課,如果沒有就此輸出一兩篇文章來鞏固知識,那么說明你只是在浪費你的時間和金錢。沒有通過刻意練習逐漸轉換成能力的知識,也僅僅是一堆一文不值的信息而已。
所以說,明白了知識和能力的關系后,你就會知道現在最稀缺的能力,并不可能速成,成長最正確的姿態是放棄速成心態,踏踏實實,以慢為快,總有一天,你會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
喜歡就點個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