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招聘季即將到,預計本年度約700多萬大學畢業生。再加上出國留學回來及沒有找到工作的往屆畢業生,將近有1000+萬大學生同時競爭。就業形勢嚴峻,競爭更是激烈。這不僅關系到畢業生本身的生活和發展,也牽動著整個社會的目光。
懷著“十年寒窗,一舉成名”的心理,畢業生都希大多希望到生活條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大城市、大機關、大公司工作,而不愿到急需人才但條件艱苦的中小城市和基層小單位。但是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由于生產力發展水平還比較低,各地的經濟發展也不平衡,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在生活方式、工作環境、勞動報酬等方面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除此之外,越是小地方往往越是講人情、拼關系,若是沒有扎實的人脈關系,即便回去,也很難有一個良好的發展預期。這也是不少優秀人才外出漂泊的深層原因。因此,單憑親情紐帶和地域認同并不能完全解決大學生的顧慮,尤其在一個競爭無所不在的社會,崗位、職業、生計乃至利益的計算往往是第一位的,情感因素會變得十分蒼白,不可能給大學生提供足以讓其返鄉的全部心理支撐和價值判斷。
號召大學生“回家”就業,既表現出家鄉對人才的渴望,對知識的尊重,又反應了我國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
要想打破“引不來、留不住”的僵局,至少應該做到以下兩點:
其一,短期內,盡快制定相應的制度措施,切實拿出誠意、拿出崗位,并提供一定的優厚待遇,吸引人才返鄉,返鄉了有事可做。
其二,還是該著力構建一套公開、公正、透明的用人機制,下力氣打破封閉的人情圈、關系網。在人才的評價、使用上,唯才是舉、唯才是用,不能聽任人情關系侵蝕當地的就業生態。
人才的發展終將帶動地區的發展。在社會經濟轉型升級的戰略機遇期,如何吸引、留住優秀人才,并開辟商機、推動地方經濟發展,是一個特別值得關注的時代課題。
從長遠來看,區縣甚至村鎮若想真正出現人才涌流的局面,恐怕還需從制度層面付出更多努力,拿出更具體的舉措。
為此,提出如下建議:
一、強化領導機制。建議市、縣(區、市)、鄉鎮建立由領導掛帥的“外出人才返鄉創業工作協調小組”,明確職能職責,增強工作的緊迫性、主動性、前瞻性,自覺站在前臺,敢于搭臺唱戲,主動招賢納才,不等客上門。
二、人才培育機制。加大對返鄉創業人才的素質提升力度,有計劃地組織交流活動和創業講座,使返鄉創業者獲得必要的技術支持和現代管理知識。對已經成功創業的企業主開展改善企業管理、擴大經營規模等方面的培訓,引導已創辦的企業逐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增強核心競爭力。
三、試點推行機制。結合區域實際情況,在有條件的地方先行先試,以點帶面,逐步擴大。試點推行以資金、技術、人才、項目、信息返鄉為主的“人才回歸工程”和以制定優惠政策,完善服務功能,把工業和農業園區建設作為引導返鄉創業的“大本營”為主的“聚才創業工程”。
四、典型引導機制。加大對此項工作的宣傳力度,大力選樹優秀返鄉創業典型,并在每年的雙創周活動期間開展創業故事分享會,在全市營造良好氛圍。
五、督查考核機制。將返鄉優秀人才創業工作納入年度績效考核,確保工作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同時,對成績突出的地方和部門,給予表彰獎勵,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
即在未來的日子里,區縣地區如果能夠出臺更多利好政策,吸引和善待返鄉大學生以及外來人才,讓他們有一個施展才華的舞臺,相信很多優秀人才一定不會扎堆兒北上廣等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