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末有彩蛋。
錯誤一:教你“知識”,不教思維
你知道1866年的光榮革命,卻不知道為什么會發生。你知道1755年的獨立戰爭,卻不知道為什么要爆發。
學校灌輸了一些沒用的數字符號。若要用到這些東西,也只能繼續回學校教書糊弄下一代了。
資訊爆炸的時代。由于信息的生產、傳播、儲存、處理等都發生變化,我們對信息也應有重新的認識。充分利用人腦之外的信息載體,幫我們減輕記憶負擔,留出更多的“ram”去思考。除非你大腦存儲的信息比互聯網多,檢索的速度比google快。
這種教育的另一個問題,是缺乏結構化的思考方式。導致我們碰到問題時不知如何去做,不會借助工具。類似“手機進水了怎么辦?”等常識類的問題,為什么不會自己百度解決呢?
錯誤二:告訴你錯了,不說為什么錯了
有過寄宿經歷的同學都有經驗,老師告訴我們:晚上熄燈后不能講話。似乎是一個簡單的常識,但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我們確實有很多同學并不知道為什么不要講話。不然也不會有《舍友凌晨打游戲,雙方大打出手》的問題了。
寄宿時,老師強制學生就寢后不能講話。學生會遵守,是因為怕被罵,怕扣分,怕寫檢討,這是一種典型的“他律”行為。他們不明白一個基本常識:講話會影響別人休息。沒有從道德上達成“自律”的教育,真TM耍流氓。
到了大學以后,缺少了強制的行為規范。便有了這些:半夜打游戲開外音的,圖書館吃重口味便當,早起吹半小時頭發不吵醒室友不吹干的。
我真的不明白,接受了十幾年的道德教育的我們,為什么不能稍微替他人著想一下?
錯誤三:幫你安排時間,不教你規劃時間
很多人會把高中的經歷理解成“充實”。每天忙忙碌碌,蹲馬桶的時間都拿來背單詞了,不充實也怪。從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覺,都有一套完整的行為規范,嚴格執行。這種完全被動的、盲目的時間安排,真的害人不淺。
高考結束,缺失“目標”后,人生突然空虛了,不知該如何規劃時間。一直以來享受著被別人安排時間,喪失了自己主動規劃時間的能力。一步步迷失在 “報告最晚什么時候交”? “不好意思忘記了” 的拖延癥中。
喪失時間規劃能力的另一癥狀——無止境的玩手機。原本計劃背兩小時單詞,一打開手機就“呵呵”了。計劃,并不代表執行了。易受外界干擾,注意力分散,是一個很可怕的問題。值得高興的是,你并不孤獨。我也是重度患者,而且晚期的那種。
目前正在借助“時間四象限”? “再刷朋友圈就剁手”等方式治療中。
錯誤四:教你解題,不教找題
同一道題,可以考好多次,教好多次,一遍遍重復,直到拿滿分。重復的機械性操作,成功的培養了考試機器。由此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害怕去發現問題。
沒有問題,就不想著解決,不想著解決,就沒有問題。很多人就陷在這個怪圈里。打個比方:知識表示圓圈,圈外表示未知。那么知道的越少,不知道的就越少。知道的越多,不知道的就越多。有點饒,但確實是這個道理。
學校的教育與社會發展有著不可避免的脫節。現在最熱門的職業,十年前或許根本就沒有。學校沒有開設相關課程,就要求我們必須要有強大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知識管理能力。掌握了學習的方法論,一切高大上職業都是紙老虎。
同樣是賣豬肉,有人是因為找不到工作,有人是為了夢想。
其實,光榮革命是1688年,而獨立戰爭是在1775年。你沒有發現我寫錯了吧。
再次論證:然而這并沒有什么卵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