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于2008年起,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定為“法定節假日”,其實在早在1935年,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也規定每年的4月5日為國定假日.如果再向前追溯,相傳與春秋戰國時期的“晉文公--重耳有關”,細細算來,已經有2700多年了。為什么這么多年來,薪火相傳,一直沒有被遺忘,反而被一代代中國人傳承下來了呢?
1.帝王以“孝”治天下
前些日子讀到《樞紐》,其中講述的“天下觀”,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天下觀這基本是中國文化中特有的一種觀點,正是有了這種宏大的觀念,才得以將中原文化、草原文化、雪域高原、海洋甚至是中亞文化融為一體,形成我們今天的“中國文化(不等同于漢文化)”。從西域到黃海,從漠北到南海,這樣一片廣袤的土地,如何治理呢?這是千百年來統治者的一個大難題。
古代明君賢相,都很注重孝道,其中“理學”思想中的核心--齊家、治國、平天下,把“齊家”放在最前面,這與早期的國家概念有關(那是的國定不能等同于現在的民主國家,是一個松散而寬泛的概念),同時也與中國的儒家文化有很大的關系。
何以齊家呢?最為簡單的道理就是家庭和睦、尊老愛幼,同時還要尊卑有序(當然與現代的民主平等觀念相去甚遠),個人理解齊家中最為核心的原則應該是“孝”。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寬泛來講,孝的對象不僅是父母,也包括:君王、先賢、圣人等,從狹義的角度講,就是自己的族親長輩、老師等。通過這兩層關系,在農耕文化(也包含半農耕文化--草原與中原的毗鄰地帶)社會條件下,可以保持小群體的穩定性,也可以對大社會產生的一種敬仰,保持整體社會的凝聚力與發展性。
所以很多古代君王宣揚自己“以孝治天下”,這其實是一種文化的下移,讓所有人都知道:就算帝王也是有家人的,也是愛家人的,與下層人民進行一種“文化共制、思想共制”,達到上行下仿的目的。所以官員買帳,百姓認同,國家昌順。
2. “給于”十字路口的我們
我們這一代(1970~1995年)是幸運的一代人,沒有經歷戰爭的硝煙,沒有經歷難熬的饑荒,也沒有經歷強權的禁錮。同時也是自由的一代人,我們可以任意的南來北往,可以隨心的拼搏努力,可以大膽的創新創業。更是共享經濟騰飛的一代人,我們有豐盈的物質選擇,享受科技飛速進步帶來的便利.
我們也是站在岔路口的一代人.很多傳統文化隨著快速的城市正在"淡化"或消失,這些傳統文化就包含現在法定的三大節日“清明節、端午節、春節”,這不僅代表著一種簡單的儀式,更是傳遞著深刻的文化內涵。今天很流行一句話“一切向錢看”,這句話放在市場經濟的角度下,本身沒有過大的問題,因為有了錢,就能提高生活的物質水平。但是在精神層面,不見得錢夠多了,就真的幸福了,內心就真的自由了,所以,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個體,還需要“精神”的滋養。人類是群居動物,單獨個體的精神快樂,往往是建立在小群體(小圈子)的基礎之上的,所以就需要這些所謂的節日來凝聚,來支撐。
清明節,就帶給我們這樣的支撐:
1) 祭祖,在一座座石碑前倒出自己的思念、心聲、希望,對故去的親人表達長久的哀思,回憶那些過去的時光,讓我們的“孝心”得以滿足與釋放。祈禱故去的親人保佑我們,保佑我們的孩子及家人,表達一種世代相傳的親情。
2)團聚,現在社會是一個快速分散流動的社會,就算至親也很少時間團聚,剛好趁著祭祖的契機,所有的親人都可以聚集到一起,分享自己的生活、工作,同時也分享自己的快樂、困苦,作為內心情感的一個宣泄口,在一個大的群體里,往往可以獲得快樂、舒心。其實也就是一種"八卦",但是這種八卦對人是絕對有好處的。
3) 傳承,看著我們的父輩如何去祭奠我們的祖先,看著他們執行的各種儀式,對儀式的各種講究,這其實并不是一種面子工程,每一個儀式都有它本來的意義與價值。比如對墓園除草,就可表現出三點意義:之一是這所墓園仍有“后代”,之二是愛祖先之心,之三就是愛我們自己之心。在除草的過程中,思想上必有所得。這些儀式需要我們這一代人來傳承,如果我們不能接下“這一棒”,可能就會真的失傳,于民族、家族、個人均是一種重大的損失。
所以,國家法定節假日就是讓我們去拜祭祖先,親人團圓,遵循傳統。
3.“傳于”下一代
現代化的人門,由于知識與科技的進步,使得思想的半徑無限擴大,想著宇宙有多大?起點在哪里?腳步的半徑也擴大了,排除不可抗拒的因素外,可以在24小時內到達世界任何一個地方。但現代大部分人卻不愿意“出門”,一部手機、一臺電腦,就可以盡心所想--這其中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孩子,由于缺少同伴,缺少父母的陪伴,缺少一片清清的綠園,他們只能呆在家里,除開塑膠玩具,就剩電子游戲……
在傳統的農耕文化世界里,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日從小就可以耳濡目染,可以直接通過模仿學習,內化到自己的精神世界深處。城市化成長的孩子們,他們看到的是車水馬龍、人流攢動,了解傳統文化、傳統習俗大概只有三個渠道:課堂上老師講起、飯桌前父母講起、回鄉趕熱鬧似的的偶遇。在他們的內心世界里,也就產生了三個對等的影像:故事、好故事、有趣的故事……
清明節:帶給他們這樣的回憶
1.一趟旅行
清明節,恰逢暮春時節,蝴蝶飛舞,萬山翠綠,正是出游的好時節。一家人去拜祭祖先的同時,踏著春風,品著新味,看著美景,于孩子們而言,是一份難得的喜悅與驚奇。離開狹窄的房間,拋棄玩具與電子游戲,去到廣闊的原野,肆意的奔跑,拉著嫩芽、追著蜜蜂、鳥語而歌。親近自然,感受自然,熱愛自然,不僅強身健體,更能怡情養性,所以,這是孩子們快樂旅行。
2.一場游戲
游戲上半場是這樣的:與來自五湖四海的孩子(親戚)一起交流,大城市的孩子告訴小城市孩子--我們那里人很多,上學過馬路得排隊、去游樂場玩得排隊、甚至上廁所都得排隊,但我們那里有很多科學館,那里有很多有趣的科學展示與科學試驗,非常有趣……農村的孩子告訴城市里的孩子,我們那里有很油菜花、有田野、有山坡,我們天天除了上學,就是在田間地頭玩樂,聽說你們城市里的孩子除了上學就是做家庭作業,這是真的嗎?除了講這些,大家還講各自的玩具……
游戲下半場是這樣的:孩子一起來到墓地,看著自己的親人、長輩在忙活著什么?舉行著什么樣的儀式,同時也向父輩請教這些儀式“為什么”?孩子在一起同時也討論這些儀式與他們平常的游戲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最后,大家一起跪下來,向祖先行禮,這個拜祭的過程,可能是整個“游戲”中最為莊嚴的,大家都很嚴肅、認真,這是一種感染力,也是影響力,更是一種情懷上的穿透力。
3.一個家族
在下一代孩子心中,可能很難理解什么是一個大家族,現在大部分家庭都是“核心家庭”,遠離自己的族親,從個體自由度來講這是一件好事,個體就是單獨的個體,不在被捆綁在一個大家族的“庭院”里。但于人類這種特殊的群居生物而言,也有其負作用,借助清明節的契機,可以讓孩子們重溫自己的家族歷史,這對于孩子的成長,心靈的健全絕對是有幫助的。
在節日期間,一個大的家族聚在一起,方便孩子們認識自己的長輩,通過一年一年的重復,讓孩子的心靈刻上長輩的模樣與家族足跡,這是家族精神的傳承,也是中華文明的傳承,因為在中華文明的內核中---有“家天下”的觀念。當父輩把接力棒交到我們手中的時候,我們也得將其交到我們的接班人手中,這樣的家族才會長青,國家才會長盛,民族才會中興。
結語:在這個縱橫變化萬千的時代中,有這樣的“法定節日”,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溫故知新,也是一個人的歷經成長,于我們是一種欣慰,于孩子是一種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