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關注“技術”轉向關注“教學”

? ? ? 萬世師表的孔子在論語中說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可見因材施教對于教學的重要性。王博士在書中第38篇文章《如何深化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里提到“什么是一個好的結合信息技術應用的教學模式呢?我想它的要求應該具有三點:須完整、能連結、可復制”。其中的“可復制”指的是其他教師可以把這個教學模式不經修改就能直接套用到教學中。

? ? ? 當今時代是高速發展的信息化社會,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也越來越多,作為教師就要積累足夠的經驗來應對多變的課堂環境。由于各地文化差異,使得每個地區的教學模式在細節之處會有很多不同,這就產生了校本模式。根據學校特色建立教學模式,在這個范圍之內“須完整、能連結、可復制”,學校的每一位老師可以根據自己學科內容和具體情況加以套用調整。

? ? ? 共讀中例舉了福建上杭一種開展的“533智慧課堂教學模式”,完美的融合了TBL團隊合作學習法和同儕教學法。“533”即“5個環節”,“3個反饋”和“3個選擇”。


【5環節】

課前-預習先學、課首-問題反饋、課中-合作研討、課尾-當堂鞏固、課后-拓展提升。

【3反饋】

課首-IRS提問、課中-IRS提問、課尾-IRS提問。要求學生反饋,以獲得真實學情。

【3選擇】

課首/課中/課尾-對學(問題通過率超過80%)、課首/課中/課尾-精解(問題通過率低于30%)、課首/課中/課尾-群學(問題通過率介于30%到80%之間)。基于同儕教學法,根據同學們反饋后的通過率來確定是對學、精解還是群學。

【核心3不講】

學生自己能學會的不講、學生之間通過合作學習可以解決的不講、即使教師講了學生也不懂的不講。


? ? ? 推進信息技術融合教學這條路上,我們是否也遇到過這樣的困惑?為了“技術”而“技術”,盡可能的把一切電子產品都用到教學環節里來,認為這樣看似高大上的操作多多少少也算是邁進了信息技術融合課的門檻,借鑒了福州上杭一中的“533智慧課堂教學模式”后,應該反思的是在設計教學的時候,無論在哪個環節加入IRS,是否做到了以生為本?是否從關注“技術”轉向到關注“教學”?正如王博士在書中所說,推動信息技術融合教學必須考慮物、事、人三個要素,即智慧的教室、智慧的模式和智慧的教師。愿你我在成為那個智慧的教師的路上,共勉!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