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屬于我們的世紀】此時此刻與最終歸于塵土之間的歲月

讀了太多現實的黑暗的哲學的思考的理想的書,太多的赤裸的血腥的富于思辨的文采斐然的一語中的發人深省的語言(此處的“太多”為一種夸張手法),猛然間看起它時,多多少少是有些失望和抵觸的(或者稱之為瞧不起更符合吧)。

這種失望并不是說我覺得它不是本好書,事實上我就是因為它在豆瓣上的評價高才把它納入購買行列的,我說失望是因為它與我的最初構想不同。

當時看了書名和大概介紹以后,我以為這又是一本我這一年來很喜歡讀的那種類型書,關于赤裸的現實,關于真實的社會,關于人類的孤獨,關于作者的一切,坦白講,這本書也在講現實講社會講孤獨講人生,但我剛開始的確是很不適應這么平凡的語言。

是的,我用平凡這兩個字來形容。而越往后讀我就越看到了自己的狹隘,看到了其實是自己把自己固定在了一個圈子里,當我往外走的時候,我明白了它獲得高評價的原因;當我讀完這本書的時候,我覺得很感動,很特別,很奇妙;當我現在在打這些字的時候,我的腦海中出現了一句話,平凡即偉大。

這五個字,真的很適合它。《不屬于我們的世紀》,但的確是屬于它的字。

約翰·布羅斯在《日記精華》中曾有一段關于書的論述,在我看來無比的精辟絕妙,他說

“那些使我們安定寧靜,恭維我們的學識,使我們滿足于我們的環境和成就的書不是最好的書;相反,那些使我們忐忑不安,挖我們那些自以為是的學識的墻角,拆毀那道狹窄而使我們這么長時間地置身其中并感到安全的藩籬,把我們放在沒有范圍的范圍里,使我們祈求,恐懼,顫栗,為一個更堅固的立足點和更扎實的目的而斗爭的書,才是最好的書”

他在1858年1月30日寫下的話,在2016年的今天還是很適用,起碼我覺得對我很受用。


人總是需要不斷地自我反思和鞭策才能更好的成長,我承認我不是一個多么多么自律的人,我會抵不住手機的誘惑,我會放棄對閱讀的追求,我會做那些自己瞧不起的事,所以我還常常會自己罵自己,效果怎么樣姑且不說,單就是老罵自己這一點,我覺得挺好的,畢竟像我這么一個選擇獨自前行的人,如果不能學會對自己狠心,那就真的毀了。

平心而論,我從小以來都還是一個,都還算一個比較愛讀書的人,我周圍的人也都看在眼里,但到了高中不知道怎么了,好像突然一下失去了這種習慣一樣,前兩年讀過的像樣的書加起來也就是不過五的個位數吧;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了高三開學兩三個月以后,我又不知道怎么了突然開始拼命地看書,我不斷地數落自己,給自己定目標,結果用五個月左右的時間看完了十本書,你要知道那可是在高三,雖然我不是那種瘋狂學習的人,但我每天要完成的任務也絕不在少數,所以我看書基本上用的是零碎的時間,說實話,我現在還挺懷念那段到處擠小時間看書的時光的,高三自有高三的好處,每一段歲月都是如此,只是我們在當時永遠不能體會到,所謂的當局者迷了。這是提醒自己要常讀書的第一個反思。

然而光讀書是遠遠不夠的,書海無涯,一味地亂跳只會淹死,因此要有規劃,要有體系,要分門別類,這就要求我們一定要做到全面的讀書,拋棄固有的己見和選擇是基本的前提,如果你永遠只盯著同類型同國家甚至同作者的書看,那何來分類之說呢,你又怎么能進步呢。

這便是第二個反思了,讀書莫“偏”,不要對某一種書過于偏愛,也不要對另一種書存有偏見。我當然是犯過這樣的錯誤的,不過還好,《不屬于我們的世紀》及時的提醒和叫住了我。


大致說來這本書就是講述了一個愛爾蘭裔美國女人的近乎一生的故事,大部分篇章與她的家庭尤其是她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丈夫有關,豆瓣評分很高,各路評價也很好,有興趣的話你可以找來看看,對了,作者是美國的馬修·托馬斯。至于其他的各種細節,想知道的話盡管自己看就好了,親自嘗試是消除好奇的最好方法。


大概是太經典太震撼的緣故,自從看過《百年孤獨》以后,不管是書還是電影,每次碰到相似的場景時我總還會再想起它,《本杰明巴頓奇事》如此,《不屬于我們的世紀》也如此。準確說來不能叫做相似的場景,而應該說是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同樣是以房子為主要場景,同樣是見證和經歷各種離別(其中有的還是她自己制造的),我想艾琳的心里也一定常常忍受著各種孤獨,只不過這個女人太強大了,不管生活拋給她什么,她都照單全收,從未放棄,從未倒下,她用一生的所有告訴我們,什么是平凡,什么是偉大。

我個人認為這本書是越到后面越精彩的,尤其是最后幾章更能體會到主人公的精神和這本書的魅力,讀著那些文字我仿佛聽見它們在告訴我,你就是一個平凡的人,你要安于平凡,你的任務就是做好一個平凡的人。

聽起來有點荒唐是嗎,我想要是生活中有人這么對你說的話,你估計會很氣憤甚至會罵他一頓吧。可這恰恰就是我所感受到的話,也是我想對你們所說的話。


你想功成名就,想飛黃騰達,想出人頭地,想變得不一樣,這些其實是無可厚非的事情,可是從某一個角度來看,你無法變得不一樣,因為沒有人會是不一樣的。

我們的身體構造一樣,總的生活習性一樣(比如餓了吃飯冷了加衣這樣的事),生病時一樣需要看醫生,壓力大時一樣會哭,孤單時一樣需要人陪,有人離開時一樣會難過,經受變故時一樣會不知所措;我們可能會有不同的人生經歷,可我們的生存模式是一致的;我們看起來那么不同,我們的內核卻又是那么相像。

人生而為人是為了成為最好的自己,最好并不意味著成就斐然,平凡也絕不是失敗的代名詞,或許你一件大事都沒有做成過,但這并不能推翻你用全部努力掙到的成長和強大。

生活是注重過程和累積的事,因為我們的結果只有一個,那就是絕對的死亡,這不是任何人可以控制的,我們能決定的是以怎樣的姿態面對死亡,像保爾說的那樣,“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死神很強大,我們只能通過日復一日的努力讓自己也變得強大然后安心等待它的到來。


還是引用一下埃德留給兒子康奈爾的那封信中的幾句話吧。

“你活在這世上不是為了計較得失,而是為了去愛和被愛。不管你是否垂頭喪氣,心中都還有愛。不管你是否完成了比賽,也都會有人來愛你。”“這是值得你鼓起一些勇氣的。贏也好,帶著驕傲奔跑也好,到達終點的你都是最強大的自己。”“當你感覺這個世界充滿了俯視自己的巨人,當你感覺仰著頭成為了一種掙扎,我希望你能夠想起生活中除了成就還有更多的東西值得你去追求。做好人,做好事,一切都還是值得的。”

這種對人生和命運的滿足,樂觀,坦然一直都是很能讓我觸動的,因為其實我很缺少這樣的態度,我總是怨氣戾氣太重,總是把一切想的太悲觀,總是學不會平和地接受。


記得之前看過一段沈從文寫給汪曾祺的話,也是讓我深有感觸,他說,“橫在我們面前的許多事都使人痛苦可是卻不用悲觀。社會還正在變化之中,驟然而來的風風雨雨,說不定把許多人的高尚理想,卷掃摧殘弄得無影無蹤。然而一個人對于人類前途的熱忱,和對工作的虔敬態度,是應當永遠存在,且必然能給后來者以極大的鼓勵的”。

沈從文以他所處的年代和他的經歷都能說出這樣的話,想想我自己還真是慚愧得很。

我一直希望自己能活的溫柔些,安靜些,平和些,曾經有近兩個月我是這樣的,那大概是我有意識以來活的最滿意最真心開心的日子了,但就像靜悄悄的來一樣,它也靜悄悄的走了,現在的我又回歸了屬于我自己的老樣子,我不知道具體的改變會在哪一天到來,那就順其自然,靜候大駕了。


人生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不管我們活了多久,不管我們還有多久可以活,生活中總還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在等著我們,“總還有很多值得盼望的東西:新泡的紅茶散發出來的那種柑橘香氣;兩只手托著一摞折好的熱毛巾放進衣柜里的那種觸感;臥室窗外傳來的遠處孩童的嬉鬧聲;滿嘴的奶油甜餡餅卷餡料;馬匹突然扇動耳朵驅趕著蒼蠅;室外操場的那抹檸檬綠;路人手中地圖的褶皺;泥土的氣息,手感甚至是味道;身邊有人緊緊挨著自己時的那份愜意”。

所以啊,眼下,在我們還能夠呼吸和移動,還擁有感覺和思想的時候,在此時此刻和最終歸于塵土之間的歲月中,讓我們好好的生活,努力生活的好,做自己平凡世界里的偉大人物。


? ? ? ? ? ? ? ? ? ? ? ——end


(同名公眾號 你能喜歡我很開心哦)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從莫奈到蘇拉熱:西方現代繪畫之路(1800-1980)”展覽展出51件風格各異的西方藝術作品,它們均來自蜚聲遐邇...
    E伶閱讀 336評論 0 0
  • 我從來都不是一個戀舊的人。 小學畢業后,再也進過那個黑色大鐵門。盡管學校就在離我家不遠的地方。我對里面的布局非常清...
    0f1e0b95c85f閱讀 264評論 0 0
  • 找工作的時候爬一下招聘網站,大致上就可以了解一下目前所在地區的招聘情況,也更有針對性的去投簡歷。在開始之前先要感謝...
    淇大人百科閱讀 1,941評論 6 72
  • 下午得一顆一顆分揀甜杏仁,炒熟,去皮,分成一瓣一瓣; 還有砸核桃取仁,給紅皮花生仁去皮,一一烤熟了,捻碎備用; 鷹...
    拈花老夏閱讀 333評論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