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不是你想的那么簡單——《查理·芒格的智慧》讀書筆記

投資的柵格理論

文/安小暖

本書的全名叫《查理·芒格的智慧:投資的格柵理論》,但這并不是一本直接指導投資的書。在本書里,你找不到指導投資的具體操作和組合技巧,這是一本從宏觀層面講跟投資相關的知識的書籍。可能之前你跟我一樣,認為投資跟心理學、社會學和數學稍微有點關系,但從來沒想到投資原來跟物理學、生物學、哲學和文學也有關系。本書,就是從大的層面告訴你這些學科為何跟投資息息相關。

作者說,“閱讀這本書需要有好奇心和很大的耐心”,事實確實如此,我看完第一遍,除了知道本書是在講投資跟眾多學科的關系之外,完全不記得書里講了什么內容;為了寫讀書筆記而看第二遍時,也是看得很慢,理解得也很慢。事實上,這篇讀書筆記的前部分還是去年寫的,到現在前前后后寫了一個月,主要是理解方面費了很大的功夫。然而,我仍然不敢說自己完全理解了本書的思想,我感覺要完全理解本書需要多次研讀,并進行大量的投資實踐,在實踐的過程與理論相結合并不停調整,才有可能完全理解。

以下,先寫一些我能理解的內容:

1 思維柵格模型

幾乎一切有用的知識都可以通過學習歷史來獲得。如果你閱讀各國歷史,你將更加了解人類。

即使我們早已遠離學校,仍然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在不同的知識領域里找尋其中的聯系——你真正理解了的那種聯系。

在一個領域的學習不會對另一個領域的學習提供幫助,除非在原來的領域和新領域存在相似要素時,學習才能傳遞。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理解A,而且辨識出B中有和A相近的東西,那么我們就更容易理解B。

真正的學習和持續的成功屬于那些首先構建出格柵思維模式,然后運用整體性、多樣性的方式思考的人。

我相信超常的投資回報更有可能發生在那些愿意將不同的思維模式聯系在一起的人的身上。

2 物理學

均衡的定義是兩種相對的作用力、力量或影響之間產生平衡的狀態。一個均衡模型通常形容一個體系處于靜態的,即靜態的平衡。當兩個相對的作用力大小相同時,這個體系達到了動態的平衡。

關于個人均衡,馬歇爾寫道:個人的欲望和結果之間的平衡最簡單的例子是一個人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想要的東西。一個男孩在想吃藍莓的時候,就會興高彩烈地去摘藍莓;在沒吃飽時,吃藍莓的樂趣高于摘藍莓的辛苦。但當他吃飽之后,想吃藍莓的愿望隨之消失;摘藍莓變成一個單調乏味的工作。

在分析均衡如何影響公司時,馬歇爾寫道:一家公司經過成長走向巔峰時期,之后可能進入停滯期或衰退期;處于轉折點的時候公司的發展活力和衰退處在一個平衡或均衡的狀態。

在市場上,供需之間的作用力維持著一種穩定的狀態,從而確定商品的價格。當需求者給出的價格與供給者一致時,商品的數量既不需要增加,也不需要減少,這就是一種平衡。在供需平衡的時候,如果有外力將供給的規模從原有的平衡狀態轉換到另一個狀態時,就會有另外一個力將供給拉回到原來的位置。

3 生物學

在自然選擇的過程中,適應性強的動物會存活下來,然后繁衍出更有優勢的后代。達爾文的進化論是穩定、緩慢而持續的過程。生物學家稱之為漸進。

經濟體與進化論類似的地方在于:個體的行為和策略,以及制造的商品和提供的服務,都要基于不斷積累的經驗而不斷修正。換句話說,經濟體是適應性的。它創造出新的產品、新的市場和新的行為。它是一個不斷進步的體系。

復雜的適應性系統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反饋,也就是說,系統中的個體首先給出期望或模型,然后按照這些模型給出的預期來行動。但長期來說,模型會根據個體對外界預期的精確度而改變。有用的模型會被保留下來,而沒有用的模型會被修改,以增加預測的精確度。預測的精確度是股市投資者最關心的問題。

如果我們翻看股票市場的歷史,尋找不同時間的主流交易策略,就會發現每種受歡迎的策略都超越了前一種主流策略,并最終被下一個新策略所取代。一言以蔽之,進化出現在股票市場。

經濟選擇是如何發生的?法默是這樣類比的:一個生物群體相當于資產,自然選擇發生在資產分配階段。這意味著資產隨著策略的歡迎程度而改變。一個成功的策略會吸引更多的資金,并成為主流的策略。當新的策略被發掘后,資產會被重新分配——用生物學的術語說,種群發生了變化。

4 社會學

羅素維基認為,集體能夠產生優秀的決策需要兩個重要的元素:多樣性和獨立性。如果一個集體可以容納各種各樣的、從各方面思考問題的個體,其決策會優于一群思想類似的人的決策。第二個重要元素是,獨立性不是說團隊中的每個人都是孤立的,而是團隊中的每個人都不受其他人的影響。

邁克爾·莫布森告訴大家“當人們是基于其他人的行為而不是通過自己的信息做決定時,信息流(會導致多樣性消失)產生了。這些信息有助于解釋泡沫、時尚、流行和災難”。社會網絡理論家將社會關系看成節點和鏈接,節點是指一個個的行動者,鏈接是指這些行動者之間的關系,我們將這些作為了解信息流為何可以橫掃大部分人的核心框架。

巴克說,復雜的大系統可以分解成成千上萬個小的相互作用的小系統,這不僅是因為它是由小的事件組成,更是因為它是由小的事件的相互作用組成。復雜系統維持穩定有一個臨界點,就如同當沙堆到達某個臨界點,會發生雪崩一樣。

趨勢交易者通過市場的變化在股票上升時買入或下跌時賣出獲利。基本面交易者基于股價和真實價值之間的差異來決定買入或賣出,而非股價的變化。如果股價目前價值高于價格,基本面交易者將買入股票;反之,則賣出。

股價上升時,趨勢交易者相對于基本面交易者的比例增加。隨著股價的上升,越來越多的基本面交易者決定賣出股票,離開市場;同樣越來越多的趨勢交易者被股價上升而吸引進入市場。當基本面交易者的數量相對少的時候,股市的泡沫出現了,因為股價遠高于基本面交易者愿意支付的價格。進一步拓展為沙堆的比喻,隨著基本面交易者的減少,以及趨勢交易者的增多,沙堆的形狀變得越加陡峭,發生雪崩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可以說,基本面交易者和趨勢交易者之間不再平衡,我們走向了多樣性消失之境。

理查茲認為,當系統中的所有參與者獲得的信息能夠讓他們得出單一的群體決策時,集體選擇出現了。集體決策的出現,不需要所有的參與者都擁有特定的信息,但他們要對不同的選擇持相同的解釋,即共識。共識越高,系統越穩定;反之亦然。

5 心理學

損失趨避:人們在做決定時會規避風險,個體對于損失的厭惡,超過了獲得等量財富的歡愉。在作者看來,阻止投資者在股市中獲得好的回報的最大心理障礙是短視性損失趨避。

股票風險溢價:指的是資產相對于國債無風險利率,在風險更高的股票市場所獲得的回報差額,即是投資者在股票風險承擔更多風險后獲得的補償——股票風險。為什么股票的風險溢價那么高?因為股票的風險更高,而損失趨避是人的一種本能。

1963年,薩謬爾森問一位同事選擇哪個做對賭:50%的機會獲得200美元,或50%的機會損失100美元。那位同事說,他希望玩100次這個游戲,這樣他就不用在意每一次對賭的結果了。這一建議引起了薩謬爾斯的注意。他同事接受對賭的兩個條件:增加游戲時間和減少他關注結果的頻次。

回到投資領域,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投資者持有一項資產的時間越長,這項資產的吸引力就越大,前提是不要總是去看回報。只要不是每天看投資組合,你就免于因每天的價格波動而煎熬;持有的時間越長,你面對波動的時間就越短,因此你的選擇看上去很有吸引力。

一個人的風險容忍度跟兩個因素有關:個人控制力和成就動機。個人控制力是指一個人控制周圍環境和決定人生的能力。那些認為自己擁有控制力的人被稱為“堅定者”,這些人承擔高風險的意愿更強。成就動機描述的是人們目標明確的程度。愿意承擔風險的人大部分都是目標明確的人,盡管孤注一擲可能會帶來很大的失望。

是什么讓人們接受和回應有疑義的信息?比如說,很明顯沒有人能夠預測股市在短期的走向,投資者為何還沉迷于股市預測?答案是:信任體系的力量。人類是模式化思維的動物。我們用模式化思維來解釋我們的世界,而這些模式形成了人類信仰體系的基礎。人類經過長時間的進化,在面對不確定因素時會產生強烈的不安全感和緊張感,因此我們愿意去相信那些可以消除緊張感的花言巧語。

查理提醒我們要戰勝思維捷徑。他認為人們太容易得出一個結論了,人們容易被誤導、被操控。“就個人來說,我曾經也是如此,所以現在我通過兩種方法來分析,”查理說,“第一點,真正控制利益的因素有哪些,我是否理性地思考過?第二點,什么是自動控制這些事物的潛意識的影響——潛意識影響很有用,但常常會出現故障。”

6 哲學

簡單來說,哲學可以分為三個方向:

第一個方向是,將嚴謹的思考運用于自然界的形而上學。形而上學是“超越物理”的意思。當哲學家討論形而上學時,他們討論的是獨立于我們身處時空之外的思想,比如說上帝或來生的概念。討論形而上學的哲學家,承認我們所處的世界的存在性,但他們不認可自然的本質以及世界的意義。

第二個方向探究美學、倫理學和政治學這三個相關領域。研究美學的哲學家試著明確人類對美的定義,美是存在于人們所觀察的事物中,還是存在于人的心中。這種美學的研究并不局限于膚淺的表面,對美的審視影響著我們對好惡的評價。倫理學調查的是社會層面的對或錯,而政治哲學而探討社會應該如何組織、法律應該如何實施以及人們與這些社會組織應該如何共處。

哲學的第三個分支——認知學試圖了解知識的局限性及其本質。認知學就是研究知識的理論。簡單來說,當我們在運用認知學的時候,我們在思考思考這件事。哲學家在思考知識時,他們試圖明白什么事情是可知的,知識是由什么構成的,知識如何被接受,以及我們為何可以說自己知道某件事。他們還需要考慮我們從不同的事情上獲得什么知識。

這一章作者重點研究認知學。因為他想知道思考的模式形成的步驟,以及優秀的思考技巧如何獲得。他覺得學習正確的思考,可以讓我們避免困惑、噪聲和歧義。這樣我們不僅對可能的事件有更清醒的認識,也會更有能力進行有理有據的辯論。我們如何理解投資,最終會指導我們進行投資。如果我們能夠有意識地獲取認知性的思維方式,時刻關注思維過程是否嚴謹,我們的投資回報將會更上一層樓。

通過思考解決困惑,形成自己的信仰,而這些信仰最終形成的行為養成了習慣。

實用主義被稱為美國獨特的哲學。實用主義所依賴的不是絕對的標準和概念,而是結果——那些能夠起到作用,幫助你實現目標的事情。比如說,問上帝是否存在,這是浪費時間,因為答案沒有意義。我們只需要知道信或不信上帝會讓我們的生活產生什么不同。

詹姆斯說:“目光要足夠長遠以接受新的事物,但盡可能用熟悉的方法解決問題。”你的視野更寬廣,你就可以更全面理解你所觀察的事物,然后你可以用這些思想獲得更大的投資回報。哲學是一門教你如何思考的學科。一旦你將自己交付于哲學,你會發現你進入了一個叫做批判性思維的課堂。你開始用不同的眼光看待問題,用不同的方式投資。你看到的事情會更多,理解的事情也會更多。因為你發現了各種模式,你不再害怕突變。

7 文學

我如何開拓自己的知識深度和廣度,獲得普世智慧呢?

答案很簡單:進行自我教育。關鍵原理、那些真正偉大的思想,早已寫下來,等著我們去發現,并將其變成自己的財富。而實現的工具就是書。

如何成為一個明辨是非的讀者?

答案是:分析你讀到的東西,在大背景下評估其價值,再決定是否將其納入你自己的格柵思維模型中。

可能你現在手頭有太大的東西需要閱讀,但我懷疑你現在閱讀的大部分內容,只是讓你了解更多的事實,而非加深你的理解。如果我們能夠完善自己的閱讀技能,就能夠通過閱讀,接受新觀點。這樣不僅可以大量增加你在不同領域的有用知識,而且將同時提高你在批判性思維方面的能力。

文學增加了大多數商業非虛構讀物不具備的東西——將復雜事件進行戲劇性的處理。文學以其寫作魔力將讀者和書中人物結合起來,讓你和他們同呼吸共命運。好的文學作品通常都站在時代的批判立場上,那可能就是時代所需要的。

《我該如何閱讀》的作者認為:閱讀應該是一項愉快的活動。他認為我們應該有目的地閱讀,而不是為了閱讀而閱讀。本書作者認為閱讀有益思維,因為探索具有挑戰性的觀點可以讓大腦保持興奮、開放和活力。但閱讀本身并不足夠,你必須把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讓閱讀在你身上煥發光芒。實際上,你越是努力理解和吸收資料的精華,閱讀對你產生的影響也就更深。

8 數學

這一章主要講概率論對投資的影響。

先驗概率指初始結論的概率,似然概率指基于最新客觀數據得到新的假設概率,后驗概率是指新的修改后結論的概率。麥格雷恩告訴我們:“每次系統會被重新計算,后驗概率變成下一輪迭代的先驗概率。這是一個演化系統,隨著新的信息一點點地增加,結論也越來越接近確定無誤。”

舉個例子,假設你和朋友在玩游戲——投擲一次骰子得到數字6。直接算出的概率是1/6,但假設你朋友告訴你,這是一個偶數。根據這個新信息,你的概率變成了1/3。當你正在考慮是否要改變賭注時,你的朋友說,不是4。這個時候概率變成了1/2。在這個簡單的過程,你已經做了一個葉貝斯分析。每一次新信息都影響了原來的概率。葉貝斯分析就是嘗試把所有可以得到的信息納入進行推理或決策的過程。

9 決策過程

泰特洛克說,“如何思考要比思考什么更重要”。

古希臘詩人亞基羅古斯說,“狐貍懂得很多伎倆,而鼴鼠只懂一個”。這個隱喻被伯林引用,柏林將作家和思想家分作兩類:鼴鼠型,通過一個單一視覺看世界,而狐貍型則是在做決定之前,對那些宏大理論心存疑慮,而更愿意依靠多種多樣的經驗。

關于單一思維,查理經常引用一句格言“對于一個手里只有錘頭的人來說,他看到的每個問題都像是一枚釘子”。查理說,“對于這類只拿著捶子的人,很明顯有一個治療方法:如果這個人擁有一大套來自多種學科的工具,那么他從理論上就持有了多種工具,因此將限制從'只有錘子'的傾向中產生的不良認知努力。”

寫在后面:

花了好大力氣,終于寫完了本篇讀書筆記,頓時松了一口氣。雖然這本書寫得偏宏觀,但個人覺得還是對投資有很好的指導作用,像市場均衡理論(物理學)、進化論和經濟選擇(生物學)、集體決策(社會學)、人性傾向于規避風險(心理學)、思考模式(哲學)、通過閱讀獲得批判性思維(文學)和概率論(數學)都能間接影響投資決策。看完這本書,我的第一感受是,投資并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內容,它更取決于你的知識維度和智慧程度。所以,推薦閱讀。

行動派安小暖:

赫本迷妹一枚!

愛看書,愛寫文字,愛理財。

偶爾拉拉小提琴、練練瑜伽、學學英語,生活就很美好~

2017年沒啥大愿望,存10W&寫100篇讀書筆記&100篇原創文就好。

喜歡我的文字,就關注我吧,每周更文哦~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