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敏感期。
? ? ? ? 自從我的朋友圈里開始陸續發一些兒子學習的圖片和視頻,很多家長不免會過來問我幾句,問我報的哪些班?都讓孩子學了些什么?在這里呢,我跟大家分享一些觀察孩子的點。僅供參考:
? ? ? ? 兒子是在2歲左右開始識別色彩與形狀。說來這也是一種巧合,因為兒子自小喜歡各種車輛,因此我會主動的給他買一些玩具,這些玩具不會重復,無論是在色彩上面,還是在功能上面。兒子也就從那個時候起學會了分類,他是通過汽車來巧妙的認識色彩的。紅色對應消防車\黃色對應校車\綠色對應清潔車\白色對應救護車\藍色對應警車\粉色對應冰激淋車等等。利用這些玩具來識別色彩,識別大小,然后根據這些信息來進行分類。
? ? ? ? 家里有五個玩具框,每次玩完之后,他都會自行進行分類裝好。玩是天性,不按常規也是天性,時常將玩具扔的哪里都是這也是常態,因為孩子太小,無法分辨對或者錯。需要家長有序的進行引導,甚至是操作。當著孩子的面進行玩具分類收納,一次、兩次、三次、十次,慢慢孩子就習慣了,原來玩具是這樣進行擺放的。
? ? ? ? 在這里有一個特別細微的小插曲,有一次兒子將玩具摔到了地上,由于聲音很大,先是爸爸媽媽都愣了一下,孩子也在呆呆在看著我們,不到一分鐘的時間,媽媽做了一個舉動,便是將地上的玩具撿起來,沒有任何考慮的時間,隨手丟進了垃圾桶里,兒子呆了便開始哭鬧,媽媽肯定是嚴厲斥責的說“你不可以亂扔你的玩具,這樣是不對的”,聲音過大,孩子哭的更兇。過了幾分鐘,當他的情緒稍微緩和之后,他哭著走到我的懷里試圖在我這里找到安慰。此時作為父親要心平氣和的,在穩定孩子情緒并進行語言上的引導,引導從三個方面入手,比如第一你要輕聲的說“媽媽是對的,你這樣亂扔東西確實不好,萬一摔壞了,你就永遠的失去這個玩具了。”這句話讓孩子知道了他剛剛的行為,不旦媽媽認為錯,就連爸爸也認為是錯的。第二句“你覺得什么樣東西會被丟進垃圾桶里呢”“不要了的東西”“對,就是這樣,你把玩具扔到地上,爸爸媽媽以為你不想要了,所以就幫你丟到垃圾桶里了呀”。第三句“犯了錯是不能哭的,把剛剛的錯改正過來,就特別好”,這三句話巧妙的在孩子的心理設定了,1\媽媽的批評是對的。2\爸爸是站在媽媽這一邊的。3\錯誤沒關系,會被原諒的。事件到這里,還沒有完全結束,作為家長的我們需要給孩子一個心理上的釋放,我從垃圾桶里拿出來剛剛丟掉的玩具,開玩笑的問兒子“兒子,你是覺得它特別喜歡呆在臭臭的垃圾桶里嗎?”兒子開始笑了,于是我又開玩笑的說“動畫片里的它們很厲害,但是在現實里呢,它們不是那么厲害,沒有我們家的地板硬,它是真的會摔壞的,萬一它的車輪掉了,它就再也不可以跑了,咱們家里又沒有修理工,你說怎么辦?”簡單的幾句話,讓兒子從剛剛的壞情緒里迅速的走出來,并且記住了這次教訓,兒子自那之后,再也沒有亂扔、亂丟過他的玩具。值得驕傲的事情,現在兒子四歲半了,打小的玩具都很健康的,完整的擺在那里,這是作為父親來講,值得欣慰的事情。
? ? ? ? 兒子是在3歲的時候開始識別數字的,先是從1數到10,然后到現在可以數到100。認識數字是從電梯里認識的,每當一個數字亮起來的時候,他都會問我是幾,即使到現在他仍然有一個口頭禪“6是頭朝下還是頭朝上”。在這里也有一些小故事,晚上睡覺前講完睡前故事之后,兒子有時候也會睡不著,我會和兒子玩數字接龍,我說1,他說2,我說3,他說4,這是最簡單的,久而久之,有時候晚上我們會說的更長一些,可以說的八十幾,他就睡了。一開始是按順序進行常規的數數,后來變成了10?20?30。
? ? ? 現在兒子四歲半了,屬于他的新一輪敏感期來了,他知道了語言不是只有我們所說的這種,還有一種英語,他知道了生活中表達的方式也有很多種,有時候他想表達一些事情會用盡他所有的詞,哪怕只是表達一個小事件,此時作為父母的我們千萬千萬不能太過著急。
? ? ? ? 當孩子的表達在家長眼里變的毫無意義的時候,孩子將會變的不愿意表達,當孩子的表達在家長的眼里變的沒有價值,或者只是一個玩笑的時候,孩子會更不愿意表達。在這方面,慶幸我和媽媽都做的不錯,無論多忙,無論多緊張,即使是在即將下車的地鐵里,也會耐心的,認真的聽孩子講完最后一個字,我們的眼睛會時刻盯著正在表達的孩子眼睛,每次我們都能猜到孩子想表達什么?但也要假裝不知道,要認真的聽他講完。有時候我們的表情會很夸張,會覺得特別好,這會讓孩子慢慢的感受到自己的表達很清楚,很棒。慢慢的孩子愛上了表達,為了表達會自動去學一些詞語,當然,孩子學會的不只是表達,更是互相的尊重。
? ? ? ? 孩子通過電視或手機認識了一些字,前些日子,當兒子可以讀出20多個字的字,我是特別意外的,因為我根本不知道他什么時候學到的這些內容。但有時候也需要家長們來引導。上次兒子在廣告牌子上看到一個“關”,他非說這是“羊”,“入口”非說成是“人口”,作為這么小的孩子,他們的識別系統還達不到我們成人所想象的那樣,畢竟我們輸入的內容就少,所以當孩子遇到類似這種情況的時候,我們應該有效的,慢慢的進行區別,并教會孩子識別,而不是去笑話,或者不聞不問。
? ? ? ? 關于加號與減號。有一次看書,兒子先是看到了“+”這個符號問我是什么意思,我說“這是加號,這個符號的意思是讓東西變的越來越多,比如我加你,加媽媽,加爺爺奶奶,再加姥姥姥爺,你看我們加在一起變成了一大家子”當他理解了加號的意義之后,我又告訴他相反的符合是減少,比如我們一大家子,一個一個的都去上班了,一個一個的減,最后兒子也去上學了,那么家里就一個人也沒有了,所以減號是越來越少的意思。就這么一句簡單的話,兒子卻完完全全的記住了。
? ? ? ? 有一次天氣不好,沒有送孩子去幼兒園,當我從外面回來之后,我見兒子在紙上寫著10以內的加減法,我有些意外的問媽媽,媽媽表示全然不知,也不知道為何孩子自己會了這些。我坐在他的旁邊問“你怎么知道2+3=5”呢?紙上孩子歪歪扭扭的寫著這樣的算式。他很興奮的對我比著手式,兩個手指加三三個手指正好是五個手指呀,每數一次后指都會把后指放到鼻子上碰一下。我很焦慮,卻又不能表現出來,輕聲說“兒子,你學這些太早了,你看你這些數字都寫的還不太好,要不,咱們先練習寫這些數字怎么樣?”兒子卻說“爸爸,我不喜歡寫字,我喜歡算算術”。
? ? ? 關于敏感期,書中有很多解釋,有官方的,有專業的。在我這里似乎都不是那么的地道,我所認識的敏感期是和孩子認識世界的頻率是一致的,當孩子在識別事物,認識世界的時候,這便是一個長期的敏感期。家長不能放棄任何一個與孩子溝通和交流的機會,一個表情,一句話都不能放過。兒子在感知世界的同時,同時也在感知世界的溫度,也在認識人群中不同的情緒,不同的表情。這些對于成人來講,仿佛事不關已,其實不然,這些外在直接影響到孩子看待世界的方式和態度。現在孩子還小,每天晚上回到家,請無論如何抽出半小時,或者一小時時間來與孩子共同做一件事情,比如看書,比如寫字。我希望有一天,孩子面對這些事情會覺得,這是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我們吃飯,上班一樣。
? ? ? ? 積累是一種過程,家長不斷的輸出優質的習慣和技能也是重中之重的事情,因為孩子一直跟著我們,他們人雖小,卻在不停的輸入。你玩游戲,他輸入的就是游戲,你看書,他輸入的就是文字,你的言談,其實就是孩子的言談。
? ? ? ? ? ? ? ? ? 小孟
2019.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