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我介紹過一段時間孔子。當時的我,更多的是通過《論語》,具體說是通過梁漱溟、傅佩容等一些比較有人格魅力的學者對《論語》的理解來認識孔子的。我不敢說自己完全理解了,但也算是從這些學者的角度,大概明白了孔子和《論語》到底是怎么回事。
那時候寫了好長一段時間,加上儒家的問題本來就很能引起讀者發問,于是就有網友留言問了這樣一串問題。
1、然然怎么看“但行好事,莫問前程”這句話呢?我覺得如果這句話是正確的,那么“好”應該不是道德上的好,也不是功利主義的“好”,而應該是合乎內心的,也就是“仁”的“好”。在這種情況下“好事”不能保證你有錢,不能保證你光宗耀祖,但是保證你處于“仁”的狀態,也就是內心平和安穩,幸福。這句話里的“好”如果是道德的“好”,那就變成了與人為善的教導;如果是功利的“好”,那我覺得這句話最后是不會成功的(參照你的文章不要走偏)。
2、說到這我對這篇文章有點意見,這篇文章應該立足于“不走偏”,但是文章里主要講的都是制定計劃與完成計劃的事,是否真的能保證不走偏呢?我想說,對于提升自己的目標,有計劃有執行基本上一定能實現(比如減肥,考試,英語),但是賺錢這種涉及外部事物的,恐怕沒這么容易。
3、話說回來我有個問題,按照之前我們討論的,君子坦蕩蕩,那么君子面對一件不好的事可能有兩種做法“非禮勿視”,“嫉惡如仇”這兩種都可以做得坦蕩,不違心安。那么孔子是否對看到不好的人或事的應對,表述過自己的看法呢?
雖然我把這個問題記在小本本上了,然而非常悲劇的是,我把這位網友的名字忘記了……還有就是,他問題中的“這篇文章”,我也已經不知道是哪篇文章了……
回顧一下當初的觀點。
儒家觀點中的“仁”字是個大問題,被提到過很多次。那么“仁”到底是個什么狀態呢?許多學者對此有著不同的解釋。當初我介紹的“仁”,用的是梁漱溟的理解,大概是一種發自內心、不在外面添加別的意思的感覺。如果我內心認為這么做是對的,我去做,就會進入一種“仁”的狀態。
舉個例子就是,如果我如果為了出名才寫文章,那么我寫文章就不是“仁”的狀態,我會為了出名這個目的而忘記寫文章本身的意義,為了迎合讀者寫出很多沒有良心的內容,違背了我寫作最初的意義,慢慢的,寫文章就變成了一種負擔。但如果說我只想寫,是一種自發的行為,是一種不帶目的的行為,那么我就會很享受寫文章的過程,這就是“仁”的狀態了。至于結果,“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弊鳛榫樱銘摗拔诽烀?,也就是隨緣。
這種說法可以套用到心理學中。心理學講人的行為會受到兩種因素的驅動,一種是內部動機,一種是外部動機。內部動機大概的意思是,我熱,我想把秋褲脫了。而外部動機是,媽媽覺得我冷,非要讓我把秋褲穿上。
這里的外部動機不僅有媽媽給的,也有可能是自己給的,好比我意識中的外部評價。如果外部動機和內部動機不一致,而我們在現實中又不得不按照外部動機做事情,結果就是內部動機得不到滿足,然后產生抵觸情緒。即使這種抵觸不被我們的意識感受到,身體也會有所表現。好比有時候身體根本不想運動,但我的意識告訴我要持之以恒,然后我拖著疲憊的身體去健身房,身體就很容易受傷,最嚴重的結果還會造成肌肉溶解。
可以這樣講,內部驅動就是“仁”,外部驅動就不是“仁”。
回顧了這個觀點,就可以回答問題了。
首先,“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出自明代的《增廣賢文》,相傳是道家的兒童啟蒙類書目。但是,這部書的書名只在民間戲曲《牡丹亭》中出現過,后來之所以廣為流傳,是因為清代同治年間的儒生周希陶重新編訂過的。好比“入山不怕傷人虎,只怕人情兩面刀”,“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都出自此書。
經過儒生之手,就導致了這本書充斥著儒家思想,反而與道家的精神不合。所以“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其實就是“盡人事而知天命”的另一種說法。雖然“盡人事而知天命”出自清朝《鏡花緣》中的句子,但從側面也確實反映了這確實是當時的儒生們所認同的思想。
那么這里的“好事”到底是不是“仁”事呢?是的。但這里的“仁”,并不是梁漱溟的“仁”,而是清朝儒生的“仁”。那么清朝儒生的“仁”又是什么“仁”呢?實際是朱熹理解的“仁”,因為這是他們那時候的高考題。而朱熹的思想是從“理”出發的一元論,他認為人性就是“理”,“理”就是“仁、義、禮、智、信”。這里的“仁”,指的是愛心,是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心,跟梁漱溟的研究完全是兩碼事。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的意思是,你要多做道德上好的事情,而不要去牽掛往后的發展,這可能是最接近周希陶的意思了。但這有沒有問題呢?如果把這句話單獨挑出來看,當然有。
古代戎狄者“以誅殺為道德,以烝報為仁義”,殺人搶劫厲害的人是有道德的人,娶后媽娶嫂子的行為是仁義的事,這種情況在當時的中原人、甚至現代人看來可能匪夷所思。但作為戎狄,他們是游牧民族,吃喝來源不穩定,你不搶劫就得死,所以殺人搶劫厲害的當然是有道德的人了。而且游牧民族的孩子存活率低,如果后媽嫂子這些親屬不好好利用起來,又怎么持續發展?
很明顯,這里的問題在于統一的道德觀,必須要把什么是“好”定義了,才可以有不令人擔心的“莫問前程”。所以,把這句話放在儒生的世界里就沒問題了,因為他們的“好”是被教科書定義過的。否則,自以為是的善要比無藥可救的惡更可怕,就無法收拾了。
不過如果硬要按照梁漱溟的角度去理解“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也不是沒有解答的角度,同時也能回答第二個問題。
關于第二個問題,我當時大概講的意思是,如果你已經內部驅動去做某件事了,就好好去做,享受這個過程就好了,別因為目的改變了初衷。
如果我覺得我做的事情是對的,比方說我愛開車,愛漂移。最后我雖然不一定會成為超一流的賽車手,但我一定可以成為了一個漂移高手,然后我就可以當漂移教練啦!按照這個思路,你好好做你的事就行了。前程問題在于你賺到的錢能不能夠養活你,只跟你做的事是不是能融入到社會、你有沒有辦法把你的技能轉化為別人的需求有關,是另一檔子事。但如果你一開始就把賺錢當做目的,那結果就不可能是“但行好事”了。
非要找一個極端例子的話,有一個爛片之王叫做艾德伍德,可以說是一個完全沒有電影天賦的人。他的內驅動是拍電影,但是一輩子瘋狂拍爛片,最后還是因為其不懈的努力和對電影的執著追求而受到后人的尊敬。
賺錢當然是不容易的了,跟艾德伍德屢敗屢戰一樣不容易。所以如果你發自內心的想賺錢,那就不要用其他借口擋在賺錢的前面,別想那些有的沒的,好好了解如何賺錢,好好學習賺錢的學問,一樣是“但行好事”。而且從經濟學的角度講,商業本身就是最大的慈善。
經典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隨你怎么理解。
至于第三個問題,孔子對待看不慣的事,當然是罵咯。
孔子賊愛罵人,而且罵人罵挺兇的。好比“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薄疤鹧悦壅Z、滿臉堆笑、點頭哈腰,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內心懷怨卻假裝跟人交朋友,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痹俸帽龋鬃涌吹皆子璋滋焖X,“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污也。于予與何誅?”“腐爛的木頭雕不成,糞土似的墻刷不成??纯丛子瑁疫€說啥啊?”之后孔子又說,“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薄霸瓉淼奈?,別人說啥我還相信呢,現在的我,別人說啥我得觀察觀察,就是因為宰予我才變成這樣的??!”
孔子罵人其實挺刻薄的。
孔子教育人的思路其實很簡單,就是給人灌輸一大堆“禮”,告訴你該怎么做,用行為標準約束去你,你做得多了,將“禮”內化成習慣了,就成為了君子。雖然這是一種外部驅動,但孔子不這樣認為,他覺得人如果回歸本心,在“仁”的狀態,就應該會發自內心地認為“禮”是對的,就會主動追求“禮”。所以這種思想一脈相傳,傳到孟子時,就變成了“仁,人心也;義,人路也?!闭J為人心本來就有“仁”這一面,只要稍加指導就可以了。之后再一脈相傳,傳到朱熹,“仁”就變成“理”的一部分了,天注定的東西。
有道理么?有,孔子之所以成為教育家,就是因為這么教育確實效果拔群。但是有問題么?同樣也有,不然現在怎么會有這么多人討厭儒家。
所以,這個故事教導我們,做事情不要拖。時間過了這么久,都沒辦法確定這個問問題的網友還有沒有在關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