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泫泫以垂露,柳依依而迎蟬,鷗雙雙以赴水,鷺軒軒而歸田?!?br>
前兩天偶然看到一部《茅山》的紀錄片,聽到畫外音讀到陶弘景在歸隱茅山路上所做的《尋山志》上的這個詞句,當時就被電到,怎么會有如此美絕的句子。
之前看《中國好歌曲》,劉雨潼唱《等風來》——“思水岸樓臺\明月入懷\彼岸花開\蹁躚舞裙擺\念青蔥山脈\白雪覆蓋\我在紙上留白\只等風吹來”,他那悠揚綿長的旋律,真是聽到我雞皮疙瘩豎起,直接被他帶到大山上,迎著風吹來了。
劉雨潼唱完后,海泉滿臉驚訝地問他這歌是怎么來的,哪里的靈感做出這樣的旋律。這么驚艷的一首歌,就像讓人驚艷的一朵野花,從沒有見過,出現的時候就是驚艷的那種香。劉雨潼回答說這首歌是在一座山頂上寫的,當時他坐在一片蒲公英的地上,吹著山頂的風,感覺一來,這歌就這么自然流露出來了。
小時候學古詩,每當讀到一首妙絕的詞句時,我都會產生和羽泉一樣的問題,這么嘆為觀止的詞句時怎么造出來的?
直到看特奧·康普諾利的《慢思考——大腦超載時代的思考學》,才慢慢解開了我的疑惑。按照特奧·康普諾利的理論,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三套負責認知、決策的腦系統,分別是“思考腦”、“反射腦”和“存儲腦”。在理性的情況下,這三種腦配合無間,幫助你達到最佳的智力表現,但某些時候,它們又互相競爭。
在這三套腦系統中,存儲腦是我們歸納知識,得出見解,獲取靈感的源泉。但因為其和思考腦的互斥關系,即如果思考腦進入活躍狀態,存儲腦就進入休息,反之亦然。所以要想使存儲腦充分發揮作用,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從現實中抽離,讓思考腦空閑下來,不要求它完成任何重要任務,這樣存儲腦才能順利執行信息處理的任務。
換句話說,要想保持智力生產力和創造力,就需要定時放空大腦,什么也不想,什么都不做。因此,很多人眼中“浪費的時間”反而是存儲腦的“工作時間”。
應用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要想做到這一點,說起來很簡單,但做起來不一定簡單,那就是要充分保證自己的“離線時間 ”——一刻不停地忙著擺弄智能手機,用瑣碎的小任務填滿每一秒空隙,這樣的做法并不明智,因為你是在扼殺自己的學習能力和創造力。離線時間就是要離開互聯網,關掉電腦,放下手機,不受外界干擾,不去想朋友圈、微博、微信......專注于當下。
陶弘景做《尋山志》的時候,正是其厭倦世俗紛擾,一心歸田之時。可以想象他獨立舟頭,心如止水地欣賞茅山的竹,柳,鷗,鷺時愉悅的心情,此情此景,一首曠古空前的《尋山志》就這么自然流淌出來了。如果換做現在的我們,估計大都只是想著怎么拍個照,然后發個朋友圈,讓朋友們點贊,但卻沒有真正地用心去感受這情境。
在《慢思考》中,有四種離線時間尤為重要:
一、睡覺
睡覺是富有創意的存儲腦的黃金時段。睡覺期間,存儲腦可以調用你全部的腦容量,組織、存儲所有信息,再根據這些信息和你的思考進行綜合,結合檔案架深處的長期記憶,填補思維空白,建立富有創意的新聯系,最后得出前所未有的嶄新思路。
二、深入思考
對問題不要輕易放棄,努力去挖掘它背后的深層規律。愛因斯坦曾說:“并不是我有多聰明,我只是對問題思考地更久而已。”如果愛因斯坦和現在的各位專業人士、科學家一樣隨時保持在線、同時處理多個任務,他大概永遠沒有機會提出那些革命性的理論。
三、深入閱讀
安靜、從容、不受打擾地閱讀一本書、一篇文章或一份備忘錄,這樣的精讀與我們在電腦或手機屏幕上浮光掠影地瀏覽完全就不是一回事。細致地讀一本書,書的作者會指引、刺激你完成自己的思考過程,形成自己的主張,甚至能讓你比作者料想的走得更遠。
四、真正的對話
作者特奧·康普諾利將我們平時的對話可以分成三個層面,非常有意思:
第一個層面是“閑聊”,談話內容常常是中立的事實和各種老生常談。這種對話的重點不在內容,而在于維護關系。
第二個層面是“討論”,你列出自己的主觀看法、觀點、意見、信念和價值判斷。
第三個層面是“真正的對話”,從這里開始,談話中會牽涉到感情,無論是你的還是別人的。在真正的對話中,你們會綜合彼此看法,創造出新的意義,并由此建立更穩固的關系。在真正的對話和討論中,你得到的最珍貴的禮物是專注。
必須要澄清的是,在網上收發郵件、推文或短信,這只能算是交換信息,而且是很貧瘠的那種。
如果一個人保證了這四種離線時間,即使不能造就絕美,成就經典,至少他的產出不會太差。這一點和威廉·德雷謝維奇在《優秀的綿羊》中的論述不謀而合,如威廉·德雷謝維奇所述,一個人之所以有意思,是因為他大量閱讀,習慣思考,放慢腳步,投入深度對話,并為自己創建了一個豐滿的內心世界。
可以想象,在古代,沒有隨時在線的誘惑,當人們的生活簡單而富足時,自然而然就擁有大量的離線時間,這才造就了如《尋山志》這樣的絕美經典;而在當代,要想創作像劉雨潼《等風來》這樣的奇作,也許就應該像他一樣,放下心中的雜念,離線,去用心感受生活和大自然。
最后,奉上我最喜歡的《白日夢想家》的這句經典名言,它幾乎完全詮釋了慢思考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