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自己不會做飯(真羞),所以每天中午都是訂公司的餐,每頓10塊,三素一葷,數量尚可質量不敢恭維。落得方便,而且便宜,湊合著已經吃了快兩個月。
今天同組的兩個姑娘訂了一次,本打算先告訴下她們不好吃的,畢竟之前她們都是自己做著帶,這盒飯的質量肯定合不了她們的胃口,后來不知怎么也沒說。于是兩個姑娘就非常驚訝的問我:這么難吃的東西你是怎么一天天吃下去的?而且還吃了快兩個月?這樣的飯食于我,是不好吃,但可以接受,于她們,卻是一次的失誤再不會有下一次。
關于好吃難吃的問題也是一直在思考,到底什么算好吃什么算難吃呢?卻是到現在都沒有想明白。
總感覺現在的我們味蕾已經退化,因為工作的快節奏,因為這樣那樣的事情占據了注意力,我們對于吃這件事已經相當湊合,幾乎是能吃就行,味道好味道差已經無關緊要。餐廳飯館也是一色的連鎖同樣的味道,踏破鐵鞋也不一定能找到一家好吃的。因此,我們就逐漸逐漸地放低了標準,不求美味,但求能吃,多悲哀。
其實,好吃難吃的界限似乎也很模糊,眾口難調,我覺得好吃的吧,你估計無法下咽,你覺得美味的吧,我可能筷子都不會去碰。中意江南精致飯食的,也許無法接受有料有量的東北菜,無辣不歡的,必然覺得蘇州面食寡淡,不是誰的錯,也不是食物的問題,個人喜好不同而已,不喜歡就是不喜歡,強求不來。陳曉卿說最愛的食物不會推薦給別人,深表贊同,萬一人家不喜歡,內心的小失落事小,影響以后每次再吃的心情事大呢。
看了《舌尖》,看到那么多人還在為吃的盡心盡力費盡心思,一顆心放下來,世間美味依然如此之多,人生有了追求,幸事矣。
每個周末,也會看著網上的推薦去街頭巷尾花費大段的時間找好吃的,倘若吃到心中所期望的味道,便心滿意足,倘若吃到的與大家評說的差距太大,便悶悶不樂,祈禱著下次不要再這樣被對待。
味覺這東西,大概也是養出來的吧,哎,身邊有個飯菜做的超好吃的對象就好了(花癡幻想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