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湘南逸客
這是《長恨歌》的背景,還有作者的簡單生平,對于這些沒必要像百度里面說的那么詳細,我覺得只要和《長恨歌》有關的,還有就是評價比較顯著的,做一個簡單的了解,正所謂“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我們了解了當時的寫作背景,知道寫作的緣由,才能更加用主觀的眼光去看這篇作品。其實我們在很多時候都沒有用自己的主觀態度去看,就舉個例子來說吧,像四大名著里面的《水滸傳》,很多人對武松的評價很高,但是我卻認為武松在《水滸傳》中有點善惡不分,像之前在孟州施恩對武松照顧有加,為了報恩,才有了醉打蔣門神,奪了快活林,后來被蔣門神陷害,才有的血濺鴛鴦樓,但是在這里不知道有人發現沒?武松只知道蔣門神奪了施恩的快活林,幫為了報恩幫施恩奪快活林,而沒問施恩這個快活林是從何來的,好像施恩也是從別人手中奪來的,再到后來血濺鴛鴦樓,那里的夫人、丫鬟、下人們沒有得罪武松吧?就算有也就是陷害他的那個,但是不至于一氣之下殺了所有的人。像這種就是我們沒有用主觀眼睛去看,而是一直聽著別人的評價,帶著別人的感悟讀書,這也是我們父母或者是老師給我們灌輸的一種思想,其實我們看的時候都沒有自己的想法和理解,都是帶著別人給我們的想法去讀的,所以我們要用自己的思想讀自己的書!我第一次看到《長恨歌》是在我高二的時候,那時候《長恨歌》不屬于我們語文教材的必選文章,是出現在我們高中語文教材的選讀本上的,因為我有個習慣,就是新書發下來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寫名字,這本選本很薄,但是他的封面是一個古風的插圖,我就翻了一下,看到了《長恨歌》,在我們那時候的班里選讀本基本是壓箱底的,有的人發下來不看就直接把它丟垃圾桶了,就這樣我和它有一段沒完沒了的故事。有一次我們語文老師說你不背規定的這些必選內容你看什么這個,早讀時間背背必選的文章,考試在必選里面,就這樣我來來回回好多次,我就把這首長恨歌背下來了,后來就了解這個寫作背景,看看這個里面的時間、空間順序,到大學才慢慢了解清楚這些,今天我也來分享一下我了解到的,《長恨歌》給我的影響還是挺大的,讓我愛上了古詩詞,愛上了寫作。
古代的敘事長詩并不是很興盛,但是也有很多名篇像先前《孔雀東南飛》《木蘭辭》,唐朝的《長恨歌》《琵琶行》都是白居易的名篇,那么就有必要說一下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自號醉吟先生,又號香山居士【香山居士是因為白居易晚年長期居住在洛陽香山而名,逝世后也葬于香山】,翰林學士,后來被貶謫到江州,也就是現在的九江,才有《琵琶行》里面的“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長恨歌》的創作背景
陳鴻《長恨歌傳》記載,元和元年十二月,白居易、陳鴻和王質夫相約去仙游寺游玩,然后就說起了唐玄宗和楊貴妃的事,都感嘆不已,然后王質夫就拿起酒杯上前和白居易說:“樂天兄詩已到高深之境,又是性情中人,何不以此而歌”,就此白居易寫的《長恨歌》。所以白居易主張的是“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對白居易和《長恨歌》的評價
大家都知道,紀曉嵐是從來不輕易許人,也就是不輕易夸贊人的,對人的要求很是嚴格,但是紀曉嵐對這首詩作給予了很好的評價,是非常不可得的,在紀曉嵐《唐宋詩醇》里寫到“如此長篇,一氣舒卷,時復風華掩映,非有絕世才力未易到也”,可見白居易的這首詩在紀曉嵐心里的地位。
后來白居易逝世,唐宣宗李忱曾寫《悼白居易詩》綴玉連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一個詩人逝世了,能驚動當朝的皇上并且能為其作詩哀悼,這是怎樣的哀榮?可想而知當時白居易在皇上心中的位置。但是有的人說這首詩不是皇上寫的,這首詩里面的一個“卿”字足以說明是當朝天子所做,只有天子可稱白居易為卿,如果別人稱卿豈不是有犯上作亂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