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言
大多數人都認為“商業模式”這個概念和自己沒有太大關系,因為印象中“商業模式”是企業才有的東西。人們普遍認為:
企業靠商業模式賺錢;個人靠能力和運氣賺錢;
對于企業來說,商業模式的選擇,不管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那個最終被選中的商業模式都會在無形之中影響企業的利潤和發展,可以說它是“一只無形的手”。正因為如此 ,一個企業若不認真研究自己的商業模式,就必然會吃虧,甚至吃大虧;
實際上,商業模式有點像時間,“它的存在”與“它是否被運用”毫無關系——你用與不用,它就在那里。
同樣道理,對于個人,不管一個人是否能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商業模式是什么,他都會被自己正在運用的商業模式所左右,受影響的不僅是收入,還有當前的生活與未來的理想。
二. 財富自由概念
我們都希望能夠實現財富自由,究竟什么是財富自由?
維基百科定義:財富自由是你無須為生活開銷而努力為錢工作的狀態。簡單來說,你的資產產生的被動收入必須至少等于或超過你的日常開支,這是我們大多數人最渴望達到的狀態。如果進入這種狀態,我們就可以稱之為“退休”。
笑來老師定義:所謂“個人財富自由”,是指某個人再也不用為了滿足生活必需而出售自己的時間了。(財富自由根本不是終點站,那只是一座里程碑,在那之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三. 個人商業模式
所以,在實現財富自由之前,所有人都在出售自己的時間。
所以,我們可以根據出售時間的方式來定義“個人商業模式”:
所謂“個人商業模式”,就是一個人出售自己時間的方式。
第一種個人商業模式:一份時間出售1次;
第二種個人商業模式:同一份時間出售很多次;
第三種個人商業模式:購買他人的時間再賣出去;
四. 如何優化個人商業模式
1. 優化第一種個人商業模式:一份時間出售1次
在最初的時候,大家都一樣,基本上只能靠出售自己的時間獲取金錢(主要用來支付生活必需的費用)。于是,大家都自然而然的運用第一種商業模式,即:“一份時間出售1次”——在最初的時候,“能賣出去”(零售)就很不錯了,“能批量賣出去”(批發)就太好了!人們之所以普遍更看重“穩定的工作”,就是因為這種思想在起作用。
優化方法:
a. 想辦法提高單位時間售價;b. 想辦法提高時間銷售數量;
最普遍的提高單位時間售價的方法是: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雖然不是絕對,普遍情況看來,拿著研究生文憑就是比拿著本科文憑去找工作的單位時間售價更高。
在個人成長方面,關注且只關注自己的持續成長。
觀察一下身邊的同事,可以分為兩種:給老板打工的人;給自己打工的人;
第一種人絕對是大多數,將他們描述為“給薪水打工的人”可能更為正確。他們會不由自地把工作結果和工作質量與金錢回報相匹配;當別人指出他們的“不作為”時,他們的反應通常驚人的相似“就給我那么點工資,還指望我做成什么樣呢?”
第二種人絕對是少數,甚至是極少數。他們在工作上精益求精,寧可少睡一會也要把事情做到一定程度才心滿意足,別人休息時他們可能還在工作。所以,“給自己打工”和“為自己做事”的人,自然對工作結果和工作質量要求更高一些。
事實上,第二種人是最劃算的,而第一種人從長期來看注定是吃虧的,卻自以為聰明;為什么呢 ?因為第二種人極大地優化了自己的個人商業模式:
他們把自己的同一份時間出手了2次:
一次是是把時間出售給老板,換取了薪水;一次是把時間出售給自己,換取了成長;
所以,優化第一種個人商業模式的重要方法竟如此簡單:把自己變成一個“給自己打工的人”。
2. 第二種商業模式
如何能夠實現同一份時間出售很多次呢 ?
寫作,或者一切滿足消費者剛需的創意內容、產品,有能力制造這類東西的人,最終都有可能把自己的同一份時間出售很多次。
比如,2003年,笑來老師用9個月的時間寫了第一本暢銷書《TOEFL核心詞匯21天突破》。到現在,十幾年過去了,這本書依然暢銷,每年銷量不減。書的暢銷,相當于把之前“辛苦”的9個月時間在十幾年里反復出售了數百萬次,增加了自己的“睡后收入”。
看書看到這里,更加意識到開始寫作的重要性。如果覺得自己寫的不好,沒關系,堅持寫下去,多去看看別人寫的好書好文章,多讀書輸入高質量知識,不斷的升級自己的操作系統,輸出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3. 人人都在用的第三種個人商業模式
在3種個人商業模式里,級別最高的是第三種,即:“購買他人的時間再賣出去”。原理很簡單:既然自己的時間是有限的,那么“購買他人的時間”起碼可以突破“時間總量”的限制。原則也很簡單:“低買高賣”——這實際上是一切商業模式的共通之處。
創業和投資,事實上就屬于“購買他人的時間再賣出去”的個人商業模式。自己創業,做老板,照片一些人為你做事(本質上就是購買了那些人的時間),利用你購買的這些資源創造點什么(產品也好,服務也罷),再把它賣出去。而投資人購買的本質上也是時間——創業者的時間(也可以說是“更有能力的人的時間”)的一部分——再想辦法將其賣出去。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什么“投資人首先看重創業者的素質,然后才是創業者所選擇的方向了”。
能夠成功創業的人和能投成功投資的人,在人群中肯定只占極小的比例。但是,“最高級的個人商業模式事實上人人都在用”,為什么呢?
當我們花錢購買他人服務的時候,本質上就是在購買他人的時間,以便自己的時間不被占用。服務行業的缺陷就是,絕大多數人的每份時間只能出售一次。于是,當我們花錢購買服務的時候,就從本質上避免了將自己的時間花到那些只能將“一份時間出售1次”的人所做的事情上。
所以,第二種個人商業模式(同一份時間出售很多次)并不是大多數人能夠用得上的,甚至是大多數人終生無法掌握的。可與此同時,事實上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有機會運用級別更高的第三種個人商業模式——這真是個令人驚訝的現象!
為什么“花錢避免將自己的時間花費到“一份時間出售1次”的事情上”是值得的呢?要想清楚:把時間花在哪里才最劃算?
把時間投資到自己的成長上最劃算
因為在第一種個人商業模式中,個體的價值決定了時間的價格(市場估值),所以,在所有人都出售自己時間的情況下,如果你能不斷提高自己的價值,那你就賺到了——肯定不是馬上賺到,但終將賺到——這一點毫無疑問。
還有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是絕大多數人根本想不到的:
若你篤信自己將來能賺到的錢的數值變化會像復利曲線一樣,那你就能明白:在早期,無論費多大勁攢下來的錢,都只不過是“小錢”,一二十年之后,那一點點錢完全可以忽略不計了。
這就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另一個版本。
把時間投資在自己的成長上,實在提升自己的價值。若只是為了省下一點點錢,而把時間花費在那些不必要的事情上,卻因此耽誤了成長,那就要多吃虧有多吃虧了。可惜,絕大多數人正在這么做——把自己有限的腦力花費在那些雞毛蒜皮上。
時間和精力都具備排他性——用在這里,就不能用在那里;用在那里,就無法用在這里。
成長的方法是什么?答案只有一個——學習。在有意義的人生中,貌似沒有什么比這兩個字更重要了。習得每一個技能,都是在給自己賦值,讓自己擁有更強的能力。擁有更多的技能,就是擁有更多維度的能力。
形象的講,每當你習得一個新技能的時候,你就進化成了另外一個物種:學會了開車,你就進化成了腿更長的物種;學會了外語,你就進化成了視野更廣闊的物種;學會了演講,你就進化成了嗓門更大的物種。。。。。。
邏輯非常清楚了:
既然——你的目標是“終于有一天不用再出售自己的時間了”;
那么——你的行動就應該是“想辦法合理地逐步減少自己出售時間的數量”;
所以——方法就是:“在能用錢換時間的時候盡量用錢換時間”;
進而——將省下來的時間全部“投資”到自己的“持續進化”上去。
以上總結心得來自李笑來老師的《財富自由之路》一書。
時間:2018年6月3日;
地點: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