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4.1)
? ? ?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p>
【通譯】
? ? ? 孟子說:“有利的時機和氣候不如有利的地勢,有利的地勢不如人的齊心協(xié)力。一個三里內(nèi)城墻、七里外城墻的小城,四面圍攻都不能夠攻破。既然四面圍攻,總有遇到好時機或好天氣的時候,但還是攻不破,這說明有利的時機和氣候不如有利的地勢。另一種情況是,城墻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極利和堅固,糧草也不是不充足,但還是棄城而逃了,這就說明有利的地勢不如人的齊心協(xié)力。所以說:老百姓不是靠封鎖邊境線就可以限制住的,國家不是靠山川險阻就可以保住的,揚威天下也不是靠銳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擁有道義的人得到的幫助就多,失去道義的人得到的幫助就少。幫助的人少到極點時,連親戚也會叛離;幫助的人多到極點時,全人下的人都會順從。以全天下人都順從的力量去攻打連親戚都會叛離的人,必然是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無不勝的了。”
【學究】
? ? ? 天、地、人三者的關系問題古往今來都是人們所關注的,在《易經(jīng)》卦象中明確說明了這三者的關系,但三者到底誰最重要也就成了人們議論的話題。荀子曾經(jīng)從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角度論述過農(nóng)時、土地、分工的問題。但他并沒有區(qū)分誰重要誰不重要,而是三者并重,缺一不可。
孟子在這里則主要是從軍事方面來分析論述天時、地利、人 和之間關系的,而且是觀點鮮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者之中,“人和”是最重要的,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地利”次之,“天時”又次之。這是與他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的一貫思想分不開的;也是與他論述天時、地利、人和關系的目的分不開的。正是從強調(diào)“人和”的重要性出發(fā),他得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結(jié)論。這就把問題從軍事引向了政治,實際上又回到了他堅持的“仁政”。
老百姓不能靠封鎖邊境線就可以限制住的,國家也不是靠山川之險可以阻止的。唯有順從民意,使其安居樂業(yè),才可以穩(wěn)固?!暗玫勒叨嘀У勒吖阎闭f的就是人和的深刻含義。
孟子傳承儒家思維根本就是仁政,以民為本,“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便是最經(jīng)典的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