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上有一種鑰匙,不管鎖的千奇百怪,都可打開它;這世上有一種藥方,不管病的千變萬化,都可醫治它,這世上有一種治亂,不管社會治亂,都能夠完美的管理它,大學就是這樣一把萬能的鑰匙,一種起底陰陽平衡的大藥,一個令治世更美亂世趨治的治道。
人生以知道為難,道明而術器自得;勤恒即證彼岸。
生命以化道為貴,得道而萬法圓明;大中總為心。
在英國泰晤士河畔,國會大廈西南側,聳立著英國最古老的建筑物——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這里長眠著從享利三世到喬治二世等20多位國王,憩息著牛頓、哈代、狄更斯、吉卜林這些享譽世界的巨人,還有二戰“不列顛之戰”中犧牲的皇家空軍將士。在教堂一個不顯眼的角落,樹立著一塊石碑,上面刻著一段廣為傳誦的碑文:
年輕時浮想聯翩,立志要把世界改變,如今長大明理,現實把理想破滅。
于是我縮小目標,改變國家就很好,但是看來,國家也難撼動分毫。
當我步入暮年,改變家庭是我愿,可親人卻不肯,聽從我任何意見。
現在走向墳墓,我方初次領悟,只有先改變自己,才能帶動家庭進步。
有了他們的幫助,興許能讓國家走改革之路。誰知道,這改革之風,不會吹遍世界各個國度。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這一段話,概括了古今中外一切大成功之原理,它可以很好的解決我們的第一個問題:人怎么才算是“對了”。如果那位長眠于地下的牧師,能夠生于中國,他一定不會陌生于這篇文獻,我們人雖然渺小,我們生命內里內涵連接著整個宇宙的力量,能聞正道,思正理,修正自己,可以為我們開辟宏大而壯觀的生命之旅。
宋朝的開國之君趙匡胤,是一個極有智慧的皇帝,不戰而屈人之兵,不暴而致天下之和,不怒而群臣自以勸,根本點在于他遇到問題想方法而不是動情緒。初,群臣上朝,每遇事,則傾耳交語,如不改變,不僅有損威儀,且極易助長群臣私相謀議而亂國,廟堂的嚴肅、莊雅蕩然不存。趙匡胤沒有象一般管理者那樣動以言教和喝斥,而是下朝后即令人用鐵片、竹蔑做骨架,將一尺長(以后越來越長)的鐵條貫穿幞頭,做成新的官帽,正式定為朝服禮帽,這樣一來,群臣之間要說話,必須面對面正言,再要“咬耳朵”,那鐵翅一下扎到對方的脖子,自己就知道去避免了。
“他沒有作眾生的墻,而是作眾生的路”-------這個評價,亦以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