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職業者新常態:夾縫中求生存

商業程度越高的地方,創業難度越大,自由職業者要生存也越難。

這不難理解,以上海為例,全市各種你能想到的和想不到的產品、服務應有盡有,商家絞盡腦汁發現甚至發明新需求,你很難想象在上海還有拿錢辦不到的事情。舉個例子,我在上海聽說過一家互聯網公司做的app是專門服務企業管理者的,需要在這個app里收錄員工的就業信息,以后這個員工無論走到上海哪個地方,只要他的老板有這個app,就能清楚的看到這個員工的過往經歷和企業對他的評價。當初看到這家公司的時候,我覺的沒有哪個員工愿意把自己的經歷全部暴露出來,甚至要別人來評價自己,而且不能保證中肯,對于員工來說,肯定是拒絕的。但就是這樣一家公司,產品居然也有市場。

這樣的需求很小眾,這樣的公司很少見,而且也只能出現在北上廣深這樣的城市了。

這個例子說明什么?說明一線城市的自由職業者正在夾縫中求生存。自由職業者本來就是一個人的戰斗,身兼多職,既要提供服務,又要營銷自己,這樣的多面手定義限制自由職業者的業務只能是細微的,精巧的,比如職業自由撰稿人,為媒體或企業供稿,自由攝影師,為客戶拍照,等等。

因此,對未來自由職業者的生存環境,我是持悲觀態度的。不僅是自由職業者,連一些小微企業,以后的路將越走越窄,未來是屬于大公司的,大公司體量大,觸手多,就像韓國的三星集團,慢慢的正在蠶食一些生存能力弱的企業,在各個行業里確立自己的地位,所到之處,寸草不生。

但在一些較不發達地區,自由職業者仍有很大的市場蛋糕,但一般有很強的個人技能的人又不愿意屈尊在一個小地方,這是比較矛盾的地方。

自由職業者未來必定是走向創業,一個人不可能堅持太久,總要對未來有點規劃才行,要么是成立工作室,要么是開一家公司,明確的分工才能保證每個人都有飯吃。也就是說,未來是合作式的,合作才能共贏。

自由職業者之所以選擇自由職業,往往是因為不喜歡或者不適合成為職場人,往往需要獨立的時間和空間,這是個體的差異,也是人之常情,但是這個社會對自由職業者的要求很高,如果沒有過硬的能力,很快會被淘汰,重新進入職場。所以,聰明的自由職業者會在職場蟄伏一兩年,然后一鳴驚人,開創自己的事業,而不是一味追求自由,賭上自己的未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