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經濟學在中國的發展從經濟學家們對所有權的關注開始。兩大經濟學家厲以寧和吳敬璉分別提出用股份制或承包制來解決企業組織的頂層架構設計問題,國企改革正是因此開始兩權分離的探索,伴隨改革深入,現代企業制度建立研究成為大部分經濟學家關心的課題,而產權正是新制度經濟學的核心概念之一。2007年《物權法》的頒布執行意味著國家立法角度對產權主體有了較為全面的界定,但是產權結構的多元以及法律邊界的限定還是純在一定的模糊或者較明顯的管制特征。正如有學者玩笑說:“非法融資是個筐,什么都能往里裝”。企業融資問題,尤其是民間融資,不出問題則已,出問題都可以往里套。可以理解的是:在現代商業社會,以產權為基礎的企業組織掌握了國家經濟的命脈。因此在某項產權制度真正實證檢驗相對安全和完善之前,沒有那個國家和政府敢去冒這個風險。蘇聯解體后俄羅斯在葉利欽的主導下采取的“休克療法”讓俄羅斯經濟陷入了長達十余年的低迷,直至今天也還沒有完全恢復。
圖片發自簡書App
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的發展經過30余年的歷程,從經濟成果的表現來看是成功的。計劃與市場的平衡在不斷的挑戰和平衡的動態變化中,螺旋式不斷向上提升。但隨著現代資本市場的發展,信息傳播技術的突飛猛進的變化,產權制度的變遷依舊是一個永恒的主題。同時在2008金融危機后,全球經濟觸底,歷史給予了中國最好的機會調整和發展。在這個調整和發展中,一定會形成中國自己的經濟學說和本土管理思想,并且這個學說和思想一定來源于自下而上的經濟實證。
中國式眾籌在這個時機點上應運而生,涉及的恰恰是制度經濟學最核心的產權制度設計,同時結合了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將制度主體的倫理道德文化基因和社會發展契約精神很好的統籌協調,必將在新制度經濟學的發展中刻下濃重一筆!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