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今天要跟你們介紹一部微電影。
這部哀傷中帶著溫情的動畫短片叫《父與女》(Father and Daughter),導演是荷蘭的邁克爾·德威特。
2000年,它獲得第73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
整部片子帶片頭片尾,才8分9秒,一句臺詞和旁白都沒有,配樂也只有風琴和鋼琴。
伴隨著輕快的風琴聲,一位父親帶著小女兒,一大一小自行車,并列行進在一條小路上。
小路的一旁,是無邊的大海。
開始時,父女并駕齊驅,到了上坡時,很容易看出,父親落在后面很吃力。
因為孩子充滿了希望和生命力,而父親的生命卻即將終結。
夕陽西下,父女把車停靠在樹下。
父親堅定地走下堤壩,那兒有一艘小船等著他。
啟航之前,他想了想,還是忍不住回頭,三步并做兩步跑回去,擁抱站在路旁的女兒。
動作連貫得一氣呵成,伴著音樂節奏而旋轉,那是離別的探戈。
我們能清晰地感受到父親的不舍,仿佛人在生命終結之前對親人深深的留戀。
慢慢放下女兒,慢慢離開。
獨自登上小船,父親慢慢劃向遠方。
音樂聲放緩,岸上的女兒目送父親遠去。
夕陽迎面照來,把地上的影子拉得長長的。
小小的女孩不明白父親去往何方,歸于何時。
她徘徊著。
直到再也看不見父親的身影,她才做了個重大的決定:獨自騎車回去。
返回的路上,陪伴她的,只有自己那被夕陽拉得長長的影子。
此后她的生命里,將不再有父親的陪伴和保護。
可是女孩并不知道這一點。
她以為父親只是暫時離開,說不定哪天還會回來。
因此,她決定每天到老地方等父親。
音樂換成輕快的鋼琴聲,小女孩騎著小自行車來了。
太陽下沉,她沒有等到父親,獨自返回。
今天不回來,也許明天會回來呢。
她心中篤定,父親總有一天會來。
寒來暑往,晴雨更替,她一次次來到海邊守望,尋找父親的身影。
小姑娘一天天長大,慢慢長高了,慢慢懂得了,也許父親不會再出現。
可是,心中仍然抱著一絲希望。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到海邊守望已成了一種習慣。
每次經過,總是自然而然停下來,望一望。
戀愛時,跟男朋友一起來,望一望。
成家了,帶著愛人與孩子來,望一望。
她明白那個人不會出現了。
可是這樣的守望,讓她很踏實。
時節春去秋來,草木枯了又榮,海面變成灘涂,紅顏不覺之間也已白發蒼蒼。
不變的是,腳步跟年輕時一樣堅定。
她已經衰老到騎不動自行車,但就算推,也要把車推到海邊。
最后一次來到海邊,停下來,破舊的自行車已經立不穩了,數次扶起數次倒下。
這意味著,她的生命也即將走到盡頭。
灘涂已成荒原,雜草叢生。
腳步顫顫巍巍,她義無反顧地穿過草叢。
鋼琴聲漸漸變成緩慢哀傷。
她發現了父親當年的小船,一半埋進了沙里。
雖然早已猜到結果,但只要結果一日不出現,便有了守望下去的動力。
如今,一切塵埃落定。
她瘦小佝僂的身體蜷縮在破爛的船底,仿佛能感受到父親的氣息。
恍惚間,她看見父親就站在前方。
他依然是年輕時兩人分別時的樣子。那么年輕,那么強壯。
帶著滿心歡喜,她向父親奔去。
音樂又恢復了歡樂跳躍的節奏。
仿佛穿越了時光,她越來越年輕,直到又變成小女孩。
無論過了多少年,就算臉上長滿皺紋,我依然是你的小女孩。
只要有你在,我就能卸下所有的防衛,安心躺在你的臂彎里。
最終,父女倆重新擁抱在一起。
他們回到最初的樣子,相逢在時光的最盡頭。
永遠在一起。
相信很多人看到最后這一幕,已經淚崩了。
這片子的神奇之處在于,由始至終,它的色調都是灰暗的,但是表達出來的感情色彩,卻比凡?高的《向日葵》還要濃烈。
看似輕描淡寫的畫面,實則藏著無盡的真、善、美,讓人措手不及。
美國著名動畫教育家愛迪?胡克斯(Ed Hooks)在國際動畫節的講座中,說自己看過這部片子不下200次!
胡克斯教授說,在社會中,藝術家要所起到的作用,就好似古代氏族里的薩滿巫師一樣,要運用自己的“魔法”,把整個氏族聯系在一起。
把真、善、美與人聯系在一起,就是藝術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