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美味情緣》有這樣的對話:
Paul Child: "What is it that you really like to do?"
Julia Child: "Eat!"
“你真正喜歡做的是什么?”
“吃!”
——獻給每一個吃貨的至理名言
唯美食與愛不可辜負一度是我人生的至理名言。
01
看到「美食專題」:努力,是為了可以選擇,我的心里咯噔一下。說來慚愧,一個月里因看書忘了時間燒焦了三次菜,于是我以忙碌為借口連續吃了多天外賣。
我趕緊地去翻看我從前的朋友圈,活脫脫一個熱愛美食,囿于廚房卻樂此不疲的姑娘,很明顯最近打開方式不對呀……
兩年前,我離開學校所在的城市,孑然一身到廣州實習。
那時候暫住在朋友的單人宿舍,每日在公司地鐵出租屋之間三點一線,吃著城市快餐,像一個旅居人,生活單薄得只有漸長的肥肉以及不漲的工資。
走過那么多路,始終覺得沒有在這座城市真實生活過。
02
一個人也要好好吃飯。
實習結束后決定搬去住在只屬于自己的房子里,有了確鑿的名目去過好自己的生活。
我去宜家逛了三圈,扛回廚具若干,還有知乎上推薦了八百遍的方桌。風風火火開起小灶,廚房終于有了煙火氣息。
我記錄下那些于我而言有故事的一蔬一飯,是我認真對待生活的記憶。
15年某天早上地鐵里,發生了驚人的一幕。我在朋友圈寫道,現在想起來還心有余悸,那個男孩子在擁擠人群里抱著自己休克的女友嘶吼著“走開,快救人……”一路狂奔。我在人群里也跟著很緊張,如果獨自一人發生意外那該多孤立無援,所以一個人也要好好吃飯,好好休息,好好活著。
那時候,我一個人住了四個月,開始遇到工作生活的瓶頸,會在深夜醒來的時候痛哭,那種無人陪伴又不愿打擾別人的孤獨深入骨髓。
那天我看著自己用心做出來的便當,不知為何有了力量,至少我還可以吃到自己做的可口飯菜,那些艱難的時刻總會過去。
工作以后的周末,我常常睡到日上三竿,醒來就叫個外賣一餐抵三餐。大概很多都市青年也是這樣,醒來吃個外賣邊煲電視劇,一天就這樣過去。
我做了一個徒步計劃拯救我寶貴的周末,去城市周邊徒步五公里。為了保證體力,我準備了營養均衡的早餐,認真吃早餐再出發總能元氣滿滿。
為了甩掉我吃城市快餐長的那一身膘,我去迪卡儂買了運動服,一張瑜伽墊,開始自律的生活。我用keep打卡做HIIT,有時候去公園跑步,為了不再被垃圾食品填充我的胃,開始自己動手做健身餐。
健康飲食加運動之后,身體變得輕盈起來。
日子久了,也會在下雨天的時候一個人泡茶做點心。看《愛德華的奇妙之旅》的那個午后,窗外下著雨。有朋友找房子讓我做推薦,來到我的住處之后感嘆一個人的房間原來可以這么有趣。床單窗簾是我喜歡的花色,榻榻米上放著我愛看的書。
那是我開始喜歡這座城市,我稱租來的房子為家。房子是租來的,但生活不是,那些親手做出來的美食就是最好的憑證。
03
分享美食也是一件快樂的事。
公司的茶水間總會在熱飯的時候很活躍,哪些同事做的飯秀色可餐,昨日菜市場來了新鮮食材,亦或者家里的小孩挑嘴不好做菜。聊天逗趣之間,飯也熱好上桌,互相分享前一天做的菜,工作的那些壓力在方寸之間輕而易舉化解。
從小我都更愿意在書里和那些陌生而遙遠的人交流,初入職場我不太懂得跟別人相處。好在同事同我都是從不辜負美食的吃貨。
用心做出美食與人分享,恰到好處的關懷,讓我掌握了與人溝通的另一種方式。
味蕾傳達出食物的味道,而人跟人之間透過這食物的味道情感相通。
04
聽說,一頓飯就能看出這人值不值得交往。
久久不見的朋友來吃飯,詢問忌吃的口味,提前去超市買來食材。
在廚房忙著煎煮慢燉,朋友幫忙擇菜。吃飯的時候聊起近況,家人與職場,相處的這段時光讓關系變得更親近。
飯后我窩在榻榻米上泡茶,朋友在廚房洗碗,時不時探頭跟我說話。
好朋友似乎不介意誰是主人這回事,總能適時為彼此著想,分享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偶爾不知道明日要帶什么工作餐,也跟平時有下廚的好友交流,分享那些簡單好吃的美味食物。分享成果相互點贊,樂此不疲。
05
身處異鄉,食物也可以慰藉思念。
從前在老家,每年冬至都要吃姜薯湯圓,阿媽說吃了湯圓就長大一歲。
老家都是用芋頭紫薯做原材料做成小小的湯圓,工作以后沒辦法在冬至回家。我回憶起小時候跟阿媽一起揉圓子,就親手試著改良一下做出了家鄉的味道。
廣州人喜歡在臘八的時候吃糯米飯,在老家我們喜歡吃戈飯。
盡管嘗試過幾次都沒有做出阿媽的味道,還是心滿意足地吃完。
用小工夫茶具煮茶,像是小時候在家一樣,茶余飯后和好友在茶香氤氳之間愜意談笑。
06
人世間酸甜苦辣若長良川,一 一品嘗有何不可?
出來工作快兩年,不再那么玻璃心,不再一點不順就想要回家。
用心做出美食的時候,也漸漸長大,將那些孤獨時光變成生命中莫大的享受。
我很喜歡一句話:愿你的廚房有煙火,客廳有笑容,臥室有擁抱,愛人跟你一蔬一飯,你跟愛人一顰一笑。
這世間,唯美食與愛不可辜負。
不說了,我去煲個靚湯,喜歡的給我點贊么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