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選擇

結果選擇是美國行為學家和心理學家安東尼·比格蘭提出的理論,作者認為人類的行為是由結果來引導的。當我們去做一件事時通常會對這件事的結果進行事先預測,考量它的結果如何,結果可行,那么我們才會回過頭來開始組織行動,即結果塑造了行動。成年人且如此,那對于我們最容易受結果牽引的孩子來說,是如何被影響的呢?

兒童的習慣養成是在行為后果中不斷學習的結果。怎么理解這句話?作者在書中舉了個例子。如果一個孩子每次哭的時候你就給他一顆糖,那這個孩子很快就會變得特別愛哭。因為一哭就有糖吃,這個糖就是他想要的結果。

孩子是最易受感性體驗所支配的群體,他一哭就能獲得自己想要的結果,反過來說,這個結果強化并支配了他的行為。孩子的好行為和壞行為不是與生俱來的,從事例中可以知道孩子后天所處的環境提供了結果導向,他們對行為好壞的認識全憑靠結果來判斷,而他就在那些一點一滴的結果導向里形成了自己的行為習慣、性格以及人格。

可能有父母會覺得疑惑,既然孩子哭時用給他好處的方式來轉移注意力,會帶給他不好的結果,那該怎么處理呢?冷處理或者批評責備嗎? 說到這里我們要先思考一個問題,我們跟孩子打交道時最大的問題是什么?你跟孩子的交流是有效的嗎?(這里涉及到有效溝通的概念,日后我會具體談談怎樣跟孩子進行有效溝通。)可能有很多家長曾用過體罰、呵斥、漠視、嫌惡等方式去面對過孩子的問題,以上面對方式都屬于強迫孩子。強迫,意思是你沒有想辦法去改變孩子對結果的心理預期,而是通過這些強制手段使孩子低頭,孩子沒能從心底里改變自己的結果選擇,也就不能做到真正的“心服口服”。這樣做的結果可能導致一是在強迫孩子、孩子還沒有就范的過程中激發他的逆反心理。二是孩子低頭了,聽話了,卻留下了后遺癥。等事情過后孩子回過頭來看這件事時,他會想起開始時我是不愿意的,但在爸媽的強迫下我順從了,那強迫這招是不是挺管用呢?當家長強迫孩子的次數多了后,這就給孩子形成了一個新的結果選擇,當下一次他遇到困境時,如跟同伴起了爭執,那他是不是就會首先想到強迫這個結果呢。當他在成長路上面臨更多的難題時,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就有了更多使用強迫的機會。而那些更高的社交技巧,比如溝通、合作、體諒、幽默感等等解決問題的辦法,他就很難掌握好了。不但提升了自己的社交成本,也導致行為問題的出現。因此孩子的行為習慣是根據大人給出的反應模式逐步養成的。

結果選擇指導人類的行為,因此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首先要關注到自己的行為反應將帶給孩子怎樣的影響,通過調整自身的反應模式,幫助孩子建立一個好的結果選擇。當孩子的意識里已經出現了不當的結果選擇,要注意從正面去引導,用理解代替強迫,用溫和平等的交流讓孩子自主更正他的結果選擇。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十一尤 清光暮影珍珠竄,漫籠輕紗細月浮。 玉鏡新磨風不起,閑觀寶塔立金秋。 2017/11/29
    懦愚閱讀 193評論 17 25
  • 早就意識到自從班主任分了小組后,一切情感維系都以小組為主。小組以外的東西都必須服從小組需要。所以小組以外的同...
    時光不曾逆流閱讀 355評論 0 1
  • 我工作是為了我能夠生活,但我生活不僅僅為了工作。
    懷念甲板的水手閱讀 304評論 0 0
  • 網絡上風傳百度霸屏技術,小白可能會認為是一項非常高深的技術,長時間沉迷在尋找百度霸屏原理上,無形之間也浪費了很多小...
    WITWN閱讀 552評論 0 2
  • 緩緩月,淡淡橙。 高樓下,枯藤邊。 熙熙攘攘,靜靜人。 形形色色,匆匆行。 只盼, 天君勿忘我, 我乃凡人, 無需...
    我在吃通知一下閱讀 142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