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前這位咨詢師在自信的講述管理之道,無論是阿里的九陰真經,還是杰克韋爾奇的管理之道,在他的腦海中滾瓜爛熟。在企業管理中遇到的很多問題,在他的理論框架下都可以得到系統性的分析和解決。他的理論如此嚴密成熟,我時常想,他為何不去開一家公司,那一定很優秀。
手上拿的這本書,作者對管理問題分析的非常透徹,對未來的發展趨勢洞見如此精確,對他的觀點非但無法反駁,更加感覺如獲至寶,如果能夠按照作者的思想指導行動,無疑會成為引領潮流的那個幸運兒。我時常想,他為何不去開一家公司,那一定很優秀。
直到有一天,聽多了這些理論,看多了這些說法,認為自己也有了一些觀點,便時常想,我也可以開一家公司,那一定很優秀,就走上了創業的道路。
沒有人會承認自己白白浪費了時間,隨著生命的成長,那些所見所聞都會讓自己更加成熟,便一定要讓那些經歷變成自己的理論和觀點,好像自己真的懂得了真理一樣。其實,那些咨詢師、作者,那些成熟的自己,并非不想開一家公司,變得優秀,而是事實往往事與愿違,你以為自己可以開一家優秀的公司,可是徒留懷才不遇。
其實無論什么理論和觀點,往往只能決定天花板的高低,并不會產生什么實際業績,這些統統屬于“高筑墻”的范疇。天花板往往是由戰略目標決定的,如果你的格局是解決一個業務問題,那你賺的是業務的錢;如果你的格局是解決一個行業問題,那你賺的是模式的錢;如果你的格局是解決一個社會問題,那你賺的是國家層面核心支柱的錢,比如一家早餐店,滴滴打車,亦或支付寶。格局不同決定了你的戰略,而戰略的目標決定了你的天花板在哪里。當一個團隊需要尋找自己的事業而非只是養家糊口時,則必須不斷提高自己的格局。只有遠大的格局,才可以讓創業者看到遠方,并促使團隊能夠長久的為一個目標不懈努力。同樣,高筑墻在于幫助我們擴展邊界。創業不是簡單的碰運氣,拼資源,現代企業的運作是一項非常專業的綜合要求較高的活動。隨著業務的發展,個人和團隊都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夠更深入的掌握商業之道。同樣,企業的業務也需要履帶式前進,在商業模式上同樣需要不斷拓展邊界。對未知領域的不斷探索,才能夠讓業務有逐步的更大的想象空間。
我們看到很多創業者無論是在報紙上,社交場還是講臺上總是能夠侃侃而談,討論起商業問題來頭頭是道,但是公司的運營狀況卻不是理想。正是因為很多人往往只盯著“高筑墻”,卻忽視了“廣積糧”,而只有廣積糧才可以產生真正的業績。只有充足的糧草,才可彰顯國力的昌盛,同樣只有豐碩的業績,才可以表達公司的實力。很多時候,我們能夠快速的學習理論知識,但是并不能夠在實際工作中靈活運用,更多的淪為了紙上談兵,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目前,從一個普通工作者到一名優秀工作者再到一名卓越的工作者,應該有兩道時刻需要跨越的坎,“不改錯”和“不學好”。不改錯,主要有兩類突出的工作惡習,一類是不敢面對問題,對錯誤恐懼,另一類是不能吃一墊長一智,同樣的問題和錯誤多次犯。第一類行為常常對工作錯誤推卸責任,遮遮掩掩,結果積小成多,釀成大禍。第二類行為需要我們對解決問題的方法固化,一次解決之后能避免的要通過固化的方法避免,不能避免的要通過積累的固化的方法在問題再次發生時快速解決,如果做不到往往意味著成長速度太慢,很快被競爭對手甩開。跨過“不改錯”的坎,無論是組織和個人都會快速成長,由普通變得優秀。不學好,主要的工作惡習是,從理論上講道理都懂得,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卻并不能夠按照懂得的道理去實施,往往口中道理和實際行為雙重標準。從優秀到卓越,針對自己的問題錯誤的改正已經達到了瓶頸,這個時候需要汲取外部的養分,無論是閱讀還是與他人交流,能夠提升自己的認知當然是好的,但這只是第一步。能否在后續的行文中,對這些升級的認知貫徹落實才是決定了最終的結果。明知很多道理,卻不能夠充分運用,認知的提升便起不到正向作用,反而容易使人喪失自信,畏畏縮縮,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如果說高筑墻是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和格局,廣積糧則是要腳踏實地,萬丈高樓平地起,踏踏實實做業務,積蓄自己的業務勢能。
無論是商場還是戰場,誰能笑到最后才是真正的贏家。歷史上,無數英雄豪杰都敗在自我膨脹上。驕兵必敗,唯謙是福。無論筑了多高的墻,積了多少的糧,都不能驕傲自滿。一直驕傲的部隊,往往自大且缺失奮斗者文化。一旦自大,便忽視了競爭的嚴峻,然而環境無時不在發生變化,對舊模式的競爭隨時都在發生,昔日的領先者隨時可以被取代。對這些發展變化的敏銳需要孜孜不倦的研究分析,稍不留神便會喪失先機。如果一個組織缺少奮斗者文化,開始人浮于事,便不再聚焦于商業價值的提升,組織渙散內耗嚴重,往往就自己把自己給作死了。所謂內憂外患,對于一個成熟的組織,往往就是從自大開始的。緩稱王,告誡我們時刻保持謙卑,為了組織的使命愿景不懈努力,保持進步。
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小到個人,大到組織,是非常全面的內在素養,我們既要在格局與認知上不斷自我升級,又要在業務拓展上孜孜不倦,同時在心態上保持謙卑。若能貫徹到組織的運作中,一定可以發揮來自內核的增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