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說下雨天和巧克力更配,我卻以為下雨天和回憶、思緒亂飛更配。
早上醒來聽到外面滴答答的很熱鬧,一下子就知道是下雨了,若是你問我為什么知道,其實我也講不清,估計是屋里昏沉的光線,屋外滴答答交織的聲音,以及空氣里面潮濕的氣息,總之下雨了,下得挺大,因為外面雨滴落下的很熱鬧,而我睡不著了,就瞇著眼睛躺在床上聽雨聲。
讀書的時候有一段時間很喜歡下雨,那是春末夏初的時候,而我正好臨窗而坐,隔著玻璃我能看見雨絲落下的綿密,前面一棟教學樓當作背景,雨絲就像牽著手一樣不急不慢緊密相連的掉下來,不會亂了節奏,每一絲都有自己的軌跡,只有在有風的時候會發生偏離,但是它們都不會糾纏在一起,在看雨的時候,我感覺自己的內心很安靜,我可以盯著它看很久,不會煩躁不會覺得厭倦。記得那時候我知道了“漣漪”這個詞。記得那時候教室窗戶邊上有一排樹,因為地面不平,會形成大大小小的水洼,積滿了泥水,雨水在樹葉上回合以后就會滴落下來,掉到水洼里面,然后水面就會形成好幾個圓圈圈,一圈圈泛出來,直到不見,甚至有時候有葉子落下來也會泛起漣漪,只是圈很淺很少,一會會就消失了。想想那時候的自己也真是厲害,就那樣盯著漣漪很久很久都不用動一下,神情專注認真,想來現在很久沒有那樣了。
說起下雨,總是和某些植物聯系到一起,比如說芭蕉,比如說殘荷。
我記得在蘇州留園看到的角落里面的芭蕉樹,就在墻的角落里,一兩株,或大或小,傲然獨立,不卑不亢,陪伴它們的或是零星野草間或幾個怪峋的石頭,背后以白墻黛瓦做背景,說不出的清新自然,簡單大方。因為靠著墻角,屋頂的凹槽在雨天的時候會積雨滴成水,然后落到芭蕉葉上,估計聲音清脆好聽,說不出的悅耳。腦海里面就想起古詩詞里面很多關于雨落芭蕉的描寫,比如說: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聲;芭蕉滴滴窗前雨;生涯自笑惟詩在,旋種芭蕉聽雨聲。
很佩服古人的想象力,平凡簡單的芭蕉葉在詩詞家的筆下帶有了性格色彩,連那低落其上的雨滴都有了包含情緒的音調,那滴滴答答的聲音響起,然后思緒就跟著這個節奏飛起。芭蕉葉的雨聲和梧桐還有差異,因為梧桐樹干高大,即使同樣的雨滴落到梧桐樹葉上聽到的聲音也會輕一點,而且梧桐葉的厚度沒有芭蕉葉厚,所以聲音沒有芭蕉葉響亮,可是那種雨落下的聲音卻是一樣。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看到沒,揉進詩詞里面一樣美。
今天想起下雨天的內容,群里小伙伴說到了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我就笑了。以前沒讀紅樓夢之前,我并不覺得這句有什么好的,可是從林妹妹嘴巴里面吟出來這句,感覺字面都帶著美意了。我看過秋冬時候的殘荷枯舉,一桿桿泛著回憶版凄苦的黃色,有種干枯的滄桑紋理,孤寂的立在水面,荷桿挺直,雖然老去風貌依舊,枯掉的荷葉低垂挨著荷桿兒,有種息息相惜的既視感。我沒有聽過雨水落在枯荷上面的聲音,我想象過那個畫面,也想象過那種雨滴落在上面的聲音,可是我不知道它和雨滴落在梧桐樹和芭蕉葉上有什么區別,也許更清脆,也許更空寂,也許更好聽...
我一直都覺雨水落到不同東西上的聲音是不一樣的,雖然我沒有去聽過,但是我堅信著。我莫名的覺得雨水落在竹葉上聲音很輕柔,落在綻放的花朵上很溫和,落在人身上悄無聲息。可是我知道每當下雨天,臥窗聽雨眠,簡直是一種享受。
就那樣躺在床上,趁著被窩正暖,瞇著眼睛,靜靜聽著雨聲,不消片刻就能進入夢鄉,會睡的很舒服,然后不知不覺睡了很久,然后自然而然的醒來,感覺元氣滿滿,滿血復活,整個人精力充沛到無限,那種感覺簡直爽歪歪呀。
以今天群主剛分享的一句詩做結尾吧:
人生難得秋前雨,乞我虛堂自在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