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不多島—我與古典音樂的情緣之二

辛老自謙為音樂的門外漢,那我只能高攀為一個音樂門外漢的“旁聽”學生了。既然是旁聽生,也只能是用旁門左道來解讀我對古典音樂的認識,即使錯了,也沒人會怪我,感受本來就沒有對錯之分。

? 敢于剖析古典音樂,并結集成冊的作家在我心里都能算作大師。不僅需要對古典音樂的的發展史、經典曲目爛熟于心外,還要能將大編制交響曲中宏大的敘事結構肢解到看得見摸得著的現實世界,生活的經歷單薄了都會感覺吃力,古典音樂沉積的歷史和底蘊已不再是單單靠純音樂專業能夠解讀的,盡管這些都來源于生活,但是要順暢的還原到生活體驗上,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傳遞給接觸古典音樂時間還不是很長的人來說,是有不小難度的。

? 作曲家寫出一部曲子,只不過是完成了整個創作過程的三分之一,還要靠樂團指揮和演奏家來演繹,還要靠聽者來理解,三個步驟都完成了,這部作品才算是完整的。至于樂團的演繹、聽者的理解是不是和作曲家的初衷一致,這就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啦,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林黛玉,各有各的視角。

? 我不是太贊同凡是聽音樂前都要做功課,都要去去翻有關導讀的音樂書,這樣容易把作者的個人感受先入為主的定格在觀者心里;但是如果從不喜歡、不熟悉古典音樂到想去了解,想去感受古典音樂為什么有如此大的魅力,倒不妨找些書來翻翻,而且最好是不專門從事音樂專業的作者寫就的為妙。聽完以后,再回來翻書,事半功倍,收益會更大。

? 不同于看電視劇,會擔心劇透;經典的東西本來就是被各類大師反復咀嚼過的,而且咀嚼的人越多,滋味越豐富,后來人每一次閱讀都是在重讀,每一次重讀又是在讀一本新書。說到這里,我不由的笑了,買過四本辛豐年的《音樂門鈴》送人,我把它視作為我古典音樂世界的紅寶書,自己現在想翻出來看看卻沒有,最近買的的一本借給了朋友看還沒有還我。

? 楊照先生所著《聆聽音符背后的美麗心靈》,拋卻學院派所討論音樂的引子、主題、發展、呈現、變奏等專業詞匯,從美學的角度,講人的感悟,把音樂從一個陌生的領域引入到熟悉的情景之中,不動神色的就將古典音樂落了地,不再是裝腔作勢的高雅在上。當然,的的確確有的題材必須得拿捏著腔調才能表現好,比如花腔和女高音,只不過我不喜歡罷了。在大概的了解了一些作品以后,你會找到你的最愛的。

? 最近我正在看焦元溥先生寫的《樂之本事》,我想樂(le)和樂(yue)的讀音都可以算對,有了yue才能le。《聆聽音符背后的美麗心靈》和《樂之本事》都是廣州師范大學出版社“理想國”推出的,加上平時“理想國”推出的各種書籍,讓我對這個敢于將“理想”高高舉起的出版社刮目相看,這個“國”里的書也確實能給我不一樣的滋養。

? 瞎子撞墻式的古典音樂聽多了,漸漸的會對一些作曲家、指揮、獨奏家有些個人的認識,這些有個性的音樂家們在重播經典的同時,加上了自己個性的烙印,也是在讓經典重生,煥發新的活力。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一束米色的日光 落在透明玻璃杯 裂開一個口子的邊緣 折斷的影 攪拌了泡沫 一簇簇漂浮的塵埃 每一顆微粒都有回憶 溫...
    空心火龍果閱讀 197評論 0 0
  • 來源:視覺中國 俗話講,人的運氣三分靠打拼,七分靠命運。除了自身努力之外,還有很多因素可以左右到命運。當然影響力最...
    唐堂驛站閱讀 4,110評論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