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看《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李尚龍時,看到一句話,我們花時間收集,卻忘了最重要的其實是花時間去消化。想到了自己,自己就是總是花時間大量的收藏,卻從未去消化吸收過。
記得在2015年高考畢業的時候,當時在家里準備學點東西,就在網上搜索網絡營銷有關的資源,在找資源的過程中我發現了百度網盤,一個神奇的網盤,不得不說容量非常的大有2T,當時我申請了5個百度云賬號,加起來也有10T的網盤,我就每天花時間去尋找有關網絡營銷有關的資源,不斷地去尋找儲存在云盤里,一看到好的資源絕對不會放過,最終導致10T的網盤容量被我存的漫漫的,我又申請了好幾個百度云賬號,重復著以前不斷找資源的行為。
還有,看了看自己在簡書文章的收藏量竟然有700多篇了,這是得花多少時間才能閱讀完,搜藏了這么多文章我真的會去看嗎?看了之后我真的會去感悟嗎?
現在想想,也許我僅僅只是喜歡去收藏而已。也許,你看到這句話會覺得很可笑;但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問心無愧的地問自己,每次收藏的文章、資料到底有沒有去看,有沒有收貨。
兩種類型的人:
第一種:收藏型的人。
第二種:消化型的人。
第一種:收藏型的人。
收藏型的人,顧名思義,就是看到好的東西,好的文章,就會去收藏。
就拿我自己來說,在簡書這個平臺已經有半年多了,看的文章確實有好多感覺對自己是有用有收貨的;但是每次一看到好的文章都忍不住去搜藏起來。
古時候,有個富人要出遠門。出發前,他叫來三個仆人,分別給了他們500兩白銀,讓他們自行支配。富人走后,其中兩個人用這些錢進行投資經營,第三個人卻把白銀保存起來。后來,富人成了皇帝。他找來三個仆人,詢問500兩白銀的支配情況。第一個仆人在原有基礎上又掙了500兩白銀。皇帝說:“做得好!你已證明了自己的才能,我任命你為知府。”第二個人也使其財富增加200兩,于是被任命為知縣。而第三個仆人,當他把那原有的500兩白銀呈現給皇帝時,皇帝將他趕了出去。
從這個故事中不僅僅有著理財的道理,也可以看出你藏起來的東西,不會給你創造任何價值,也永遠不會真正的屬于你的。
收藏型的人,其實是一種習慣,就如慣性一般,每當看到文章的第一反應是收藏,而不是去消化去吸收成為自己的。
收藏型的人都有著一個共同的心理,就是我收藏的文章、資源,等以后有時間有空的時候再去看,現在先收藏起來,總比以后找不到好。但是,我想說的是,當你有空有時間的時候,你會想著去學習嗎?你會想著昨天收藏的文章還沒有消化完嗎?我承認有少數的人確實會,但是大多數的人是不會的,大多數的有空有時間的時候是去看電影,閑聊來消耗時間的。
第二種:消化型的人。
消化型的人,顧名思義,就是看到好的東西,好的文章,不會先想著我要把它收藏起來,而是去認真的閱讀這篇文章,去消化吸收這篇文章的對自己有用的部分。
這就好像是我們吃每天吃飯一樣,我們一日三餐,我想沒有人會想,還是留到明天吃吧,要是明天沒有呢。這也許在貧困地區會發生,在我們身邊發生的概率非常的低。
那么我們如何才能從“收藏型的人”轉變為“消化型的人”呢?
其實也很簡單,刻意練習中說過,一項能力是可以通過訓練去習得的;所以,你不必擔心,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消化型的人。
只要我們在閱讀文章或者是找資源的時候,我們不是被資源或者好的文章所迷惑,而是通過篩選,挑選出對自己有用的部分,并去消化,去吸收,每次都刻意的去這樣做,直到你轉變為消化型的人。
我們也不能一味的去排斥收藏型,有時候我們確實看到了一片好的文章,對自己有幫助的文章,我們當下沒有時間去閱讀,是可以去收藏的。
不重在方法,而重在于你自己到底是否想從資料或者文章中學到收貨什么,這才是重點。
從今天開始,我要做一個“消化型的人”,去消化對自己有用的文章或者資料,這樣自己才能夠有所提升,而不是陷入只收藏不消化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