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蕾
年輕意味著永遠不失去對生活的熱愛。
年僅24歲的我,開始考慮老年生活了,是有點過于憂慮了。但是經過這兩周的換宿體驗,我又不得不寫點什么,因為從我的換宿主身上,我看到了什么叫做美好的老年生活。
朋友說,他在這里的生活體驗,讓他突然有了目標,那就是擁有像他們那樣的老年生活。而在此之前,他在國內工作始終迷茫,不知道奮斗為了什么。
老了,依然有自己的生活
最近在看巨嬰國,講了很多父母與子女的共生關系,無論是老人還是成年人,實際上都是巨嬰,需要依附于別人而存在,沒有獨立個體意識,也沒有個人生活。
當我故意告訴老媽,說以后不需要他們帶孩子時,我媽連忙說帶孩子就是他們覺得最有意義地生活,不然多空虛。老媽是教師,思想相當開明,卻也仍舊以我和我弟的生活為中心,因為愛我們。
Karen和Tony是我的換宿主,他們大概七十多歲了。兩人生活在阿德萊德郊區的一個小鎮,一棟大別墅和一個超大花園。
他們的兒子女兒們在各處生活,近的開車半小時能到,遠的在美國英國。
兩人從小都生長在無憂無慮的家庭,年輕時四處闖蕩,在澳洲大部分城市都生活過,也曾居住南非,沒停過四處打拼,十幾年前路過阿德,覺得就是這兒了,就此安家,時至今日。
聽他們的故事,總是既有舊時代的印記,又有新時代的精神。
舊是因為許多上世紀的戰爭故事,聽起來都像電影情節,Karen給我看她的外祖父120年前拍的照片,西裝革履,十分帥氣,還有她的母親,一如當今從CBD走出的高級白領。她的物品和故事,都是我不曾了解的歷史。
新是因為我和她相差五十歲,卻沒有觀念差異。她接待世界各地的helper,充滿好奇地學習各地文化,強調open minded,雖然人生經驗豐富,但是不隨便judg別人。和Karen 的交流,就像平輩那樣,毫無障礙。
他們最愛追的劇《Doctor Who》,從1961年開播,到了今天,他們還總是激動地坐在電視前等更新。
他們定期都計劃一場旅行,馬上要開著自家房車進行40天的公路旅行。Karen興奮地說終于要去度假了,雖然度假每年都有。
他們注冊了獅子會會員,作為志愿者幫助社區項目運營,募集資金,搭建公共設施,幫助受災地區。Tony作為協會主席還要經常組織開會。
他們開放自己的家給來自世界各地的helper ,讓他們了解澳洲文化,幫助他們提升英文。Karen說,最重要的不是你們幫助了多少,而是陪伴的時光,我們想要認識不同的文化。
……
他們的生活是那樣多姿多彩,一點兒也不乏悶。不需要孫子孫女圍繞在身邊解悶,自己就玩的不亦樂乎。
我期待自己七老八十的時候,也像他們那樣,活得朝氣蓬勃,對生活充滿熱愛。
生活需要儀式感
相信在本地家庭待過的人,都會震驚于他們的廚房用具的琳瑯滿目,生活用品的精細考究。
也許還保留著一絲英國貴族的氣息,他們的生活還帶著些儀式感。
食。只吃有機食物,不接受任何工業用料,只飲用自己凈化過的自來水,有自己的獨家做菜食譜,能homemade任何果醬等。吃,是生活中的煙火氣,吃的講究也是一種儀式感。
餐具。晚餐碟與午餐碟不同,做任何甜品糕點都有專門的器具,餐前擺放好餐具再入座,各種功能的數不清的杯子碟子。
小酌。家里有個Bar,擺些啤酒紅酒威士忌,兩人晚餐后小酌一杯,很合心情。
舊物。家里隨處掛著家族老照片,動輒幾十幾百年,還有用了四十年的微波爐,一柜子舊錄影帶,從祖母傳下來的剪刀,Karen說她喜歡照看這些物品。
很多很多細節……生活的儀式感來自于熱愛,一點一滴地珍藏,不將就,不妥協,不隨便。
毫不吝嗇地表達愛
如果說你是一個懼怕婚姻的人,一定要看看Karen 和Tony 的婚姻。
Karen從來都是用Darling 來稱呼Tony,Tony 也總是用Yes General 來回復Karen。
兩人經常擁抱,接吻,摸頭來表示愛意,這似乎是只存在于熱戀情侶的舉動,很多人結了婚后就只顧得上茶米油鹽,而忘記了向對方表達愛。
他們相互尊重,理解,也全心全意地照顧彼此,是愛情最好地模樣。
記得最近微博上經??吹睫D發一組圖,是兩個老人在玩兒搞笑玩具相互逗樂,很多人感慨,希望自己能有這樣的愛情。我想說,我看到了Karen和Tony,就看到了我期待的婚姻生活地樣子了。
學會愛,表達愛,是一輩子的功課,也是要做一輩子的事。
后記
很感恩在阿德萊德遇到他們,這樣一對充滿愛的夫婦,與他們一同度過了美好的日子。
丁少接著來要繼續澳洲之旅,遇見更多人。
神奇的澳洲,旅行者們總是在冬季大遷徙,從南到北,像候鳥一樣尋找溫暖之地。
#丁少小蕾生活紀錄片#
記錄更多生活細節,值得自己未來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