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感悟
記得在吳曉波老師的公眾號曾經看到一條讀者留言,稱 “吳曉波翻來覆去都在講他的《激蕩三十年》,因為已經寫不出什么好作品了。”
時代變了,對作品的定義也變了。并不是說一本厚厚的著作才算得上是一個好的作品。吳曉波的團隊在喜馬拉雅上共經營了兩個音頻頻道,一個是《每天聽見吳曉波》、另一個是《吳曉波頻道》。前者每天都更新、后者約每周更新一次。
吳曉波獻給廣大聽眾的財經快餐里包含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多方面的內容,篇幅不長但是淺顯易懂。這讓很多對大部頭望而卻步的人有機會一點點品嘗財經資訊的滋味,我就是其中一員。這就是好作品。
雖然涉足商業界,吳曉波還是不忘自己文人的身份、多次發起眾籌重譯經典名著的活動,使得因外語受限的世人有機會閱讀原汁原味的作品。他充分利用了自己的文化平臺、促成了活動的成功。這種商業策劃就是好作品。
吳曉波用他敏銳的觀察力審視著平民的世界。《我的詩篇》就是他眾籌的一部以詩歌的角度表現工人題材的紀錄電影。他紀錄著底層農民工生存,讓人們看到了另一個世界。這就是好作品。
不論什么領域的大咖,如今都在努力擁抱著新時代所帶來的變化、并擺出了最積極的姿態。畢竟物競天擇是跟古不變的道理。
簡介
本次收聽的節目是喜馬拉雅付費專欄《每天聽見吳曉波頻道》的《我是一個文人還是商人》。
有一篇博文曾這樣評價吳曉波,世界將多一個三流的商人,而失去一個一流的商業作家。原因是近年來吳曉波經營電臺、視頻、出版公司,而并沒有產出許多優秀的著作。所以他曾被問及一個問題,“你是一個文人還是商人?”
作為一名作家,他從1996年開始每年寫一本書、期望幾十年后還有人提及他寫的書。近年來他有了多重身份——經商、創立企業、做音頻和視頻、做自媒體、投資新項目等。為什么會參加如此多的文化項目呢?新身份究竟會不會干擾他成為一名一流的作家?
驅動他改變的因素就是好奇心。由于移動互聯網浪潮新工具的推動,新文化消費出現了。寫作態度和讀者關系正在發生變化,而作者們則通過自媒體方式擺脫平臺的局限、以尋求更高的傳播效率。吳曉波不愿意失去時代賦予的機會。
財經管理界的大師德魯克在自傳《旁觀者》中提到,財經觀察者是世界的旁觀者,不應該冷漠絕緣只待在書齋里、而應更積極地介入商業世界、同時保持旁觀者的姿態。
如今,時代演變劇烈、充滿了陌生感。如果不積極介入商業世界,將不會發現細節的變化、其寫作也將是空洞的。
重點導讀
1. 吳曉波面臨的問題
2. 吳曉波擁有多重身份的原因
3. 怎樣成為優秀的財經寫作者
思維導圖筆記
幻影說
感謝2016年朋友們我的關注。在2017年,幻影將繼續對財經資訊的解讀。愿廣大朋友們在新的一年里實現美好的愿望、鑄就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