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什么是一成不變的,包括你……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曰:“泯然眾人矣。”

北宋大家王安石的《傷仲永》一個天賦異稟的神童,世代以耕田為生,突然要求書籍,并且5歲便能指物為詩,可惜他的父親把他當成了賺錢的工具,不再讓他學習,到12、3歲所作的詩句已經不能再和之前相提并論,20歲左右的已經與常人無異。

就這么幾年的時間,一個神童就這樣被拉下“神壇”。

是什么原因導致神童方仲永就這樣隕落?

要我說,就是他父親沒有長遠發展的計劃,只為了短期利益,不再讓方仲永學習,導致神童變凡人。

如果按照《終身成長:重新定義成功的思維模式》一書中的看法來說,方仲永是受了他父親固定思維模式教育的影響,認為能力是一成不變的,才導致這個“慘狀”。


《終身成長》的作者卡羅爾·德韋克,是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領域內公認的杰出學者之一。曾任哥倫比亞大學威廉·蘭斯福德心理學教授,現任斯坦福大學路易斯和弗吉尼亞·伊頓心理學教授,也是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她的著作《自我理論:它們如何影響動機、人格與發展》被世界教育聯誼會選為年度好書。她還經常為《紐約客》《時代周刊》《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和《波士頓環球報》撰寫文章,也曾登上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的《今天》和美國廣播公司的《2020》等新聞節目。

在《終身成長》中,作者卡羅爾把人的思維模式分為兩大類,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當然作者也強調,每個人都同時擁有固定型和成長型兩種思維模式,只是占比不同。但為了讓我們這些讀者更好的了解和理解這兩種思維模式的優缺點,所以她所列舉的事例中,會把當事人主要的某一種思維當成他的主要思維模式。

什么是成長型和固定型思維方式?讓你選擇思維方式,你會選擇哪一種?你實際是哪一種思維方式?如果想要培養能夠得到長期發展的思維方式,應該怎么辦?

在《終身成長》中,卡羅爾通過大量的案例為我們做出了詳細的解釋:人為什么會有兩種思維方式?兩種思維方式的表現有什么不同?在不同身份和行業的人身上有什么表現,他們表現背后的真相又是什么?應該如何培養對我們發展更有幫助的思維模式?


不同人的不同思維方式


人不僅是一個復雜的生物,而且是個很奇怪的生物。有的人面對困難舉步維艱,有的甚至不敢去挑戰自己覺得難的事情;有的人面對困難不僅沒有愁眉苦臉,反而異常興奮,甚至還對失敗充滿興趣。

有人說人與人如此的不同,一方面是因為物理方面的差異,頭骨形狀、大小,甚至還有我們遺傳的基因差異;還有一些人認為,不同是由于人們教育、學歷、生活環境等不同影響的。

但無論是基因方面還是環境的不同,到目前為止還沒確切的科學證明,造成不同的原因是哪個?但有一點可以確認,這兩者肯定對人都有影響,并且也是這兩者的相互作用導致了人與人的不同。

而不同的人,就會產生不同的思維模式。

有的人比如方仲永的父親,就認為人的能力是固定的,才能是一成不變的,所以可以不用再學習,就能一直取得成功。這種思維方式就是固定型思維模式

但有一部分人認為,有天賦是好事,但是如果沒有后天的努力和學習,之前取得的成就也將不再會有。所以只有堅持學習和努力才能保持優秀和成就,這種思維模式就是成長型思維模式

在《終身成長》中,作者卡羅爾為我們列舉了同行業、同職業、同關系中兩種思維模式產生的不同結果。


同環境下不同人的思維模式

體育界


要說不拼到最后一分鐘都無法確定結果的大概就是體育界了,以毫秒之差決定冠亞季的情況實在不勝枚舉。

在書中,作者為我們列舉了一位橄欖球員的故事。他因為跑錯方向,給對方贏得了一分。那位運動員說,那一分鐘是他人生中最糟糕的時刻。

但是他告訴自己:“我可以選擇坐在痛苦里,但是也可以再做點什么。”

冠軍的標志就是在事情進展的不那么順利——表現得不夠好、情緒不大對的情況下,依然有取得勝利的能力

這位橄欖球運動員顯然就具有這種能夠逆風而行的勇氣。既能夠面對自己的“失敗”,還能及時做出調整,為糾正自己的失誤做出應有的努力。

在這些人眼中,失敗是自己邁向成的墊腳石

但有的人就不一樣了,有的人,把失敗看成自己人生永遠都跨不過去的鴻溝,尤其是在那么多人面前的失敗。也許他們更在意的不是失敗,而是自己自尊遭受的貶低。

在他們眼中,失敗是一種固定的標簽,是一輩子都抹不掉的痕跡,就像被刺字的林沖,永遠都抹不掉那個痕跡。

在這些人眼中,失敗是座通天的大山,是自己永遠都爬不到的頂峰。


人際關系


昨天看到一個朋友發的陶紅在接受采訪時說到與丈夫徐崢的相處。她說徐崢是一個慢熱的人,如果兩個人吵架,徐崢還在想著怎么哄她。10分鐘之后她自己已經恢復了活力。

徐崢問她:“怎么我還沒有哄你,你就自己好了?”

陶虹回答:“我的喜怒哀樂要由你來決定?你不給我道歉我就不能開心了?我一定要等你給我道歉才能開心?不應該吧!”

在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眼中,生活應該是理解、原諒,并繼續生活。

但如果同樣情況發生在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身上,情況就大不相同了。

在固定型思維模式者的眼中,如果自己的另一半沒有哄自己,沒有按照自己想的方式哄自己,那就說明這個人不再了解自己,有的甚至不再看中這段關系,對自己一直喜歡的人也變得越來越厭惡。

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兩種思維模式的產生呢?為什么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總是能找到積極的那一面,向前看,而固定型思維模式總是糾結過去,原地踏步,甚至倒回去?

?

思維模式背后的真相


最近,我們國產動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已突破45億票房。

看過電影的人應該對申公豹那句話深有感觸。

“人心中的成見就像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也休想搬動。”

成見是什么,成見是別人對你的看法。那么是什么樣的人會如此看中別人的看法呢?

答案就是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

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很在意別人對他們的看法,為了讓別人把他供奉在神壇,除了不會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優秀,其他事情他們都愿意做。

而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則完全不同。他們認為,他是什么樣的人,完全是由自己決定的。

就像李靖對兒子哪吒說的那句話:“你是誰,只有你自己才能說了算。”

就像哪吒喊出來的那句:“去他個鳥命!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決定!

固定思維模式讓人變得故步自封,以為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沉溺在別人對自己的評語中。而成長型思維模式則讓人敢于面對挫折,面對自己前進的道路,對別人的評判不置與否,因為他們對自己的認知很清楚,不需要別人來評判。

看到這樣具有發展力的成長型思維模式,到底如何才能培養出來呢?思維模式到底能不能改變呢?


如何堅持成功型思維模式

成長型思維是建立在相信的基礎上的,而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則認為應該改變的不是自己而是這個世界。

所以如果想要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首先你需要相信你的思維模式是可以改變的。其次遵循下面4個步驟。


接受


接受、承認自己擁有固定型思維模式。承認它的存在,并不會讓自己缺少什么,反而能夠正視自己存在的問題。

如果你拒絕承認自己有固定型思維,就相當于把自己想要改變的路堵上了一面厚厚的墻。

當然,承認自己有固定型思維模式,也不會怎么樣,畢竟每個人都有固定型思維模式,只是程度深淺的問題。


觀察


觀察自己會在什么情況下出現固定思維模式。比如壓力大,當人們壓力變大的時候,所有的注意力都會集中自己自己關注的事情上。這樣可以對工作更具專注力,但是也會把得失看得更重,把這一次的成敗當成自己人生成敗的標準。

除了壓力還有其他什么?獲得成功的時候,發現自己最自豪的領域還有比自己更優秀的人……

在這些固定型思維模式出現的時候,它對你說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焦慮、排斥、不安全感,還是充滿戒備?


命名


給這個時刻陪伴著你,大部分時間給你帶來的都不是好消息的“伙伴”取個名字。可以是你很討厭的一個角色,或者一個你一直以來不想成為的人的名字,或者你名字當中的一部分分給它。

目的既是為了提醒自己,它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又是給我們一個警醒,這個它是我們不愿成為的人。


教育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改變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想要拋棄固定思維模式,變成成長型思維模式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當你在努力轉變時,可能一個小小的挫敗就會把你打回原形。

這個時候,不要著急,讓固定型思維隨意折騰,等他冷靜下來,告訴他,我已經想好怎么從這挫折中學習,并且不畏挫折的繼續走下去。并且要求他與你作伴。

當然即便擁有成長型思維也不代表我們以后的發展就會一帆風順,但是他能讓我們勇敢面對每一次挑戰。也許不是每一次挑戰都被戰勝,但我們找到屬于自己生命的意義,過上了自己未曾想象過的幸福、快樂人生。

回首往事,你是愿意在“我原本可以”中以自己曾經有過的輝煌自豪,還是愿意說“我為了自己喜歡的事情盡了最大的努力”?

卡羅爾·德韋克在《終身成長》告訴我們,每一種思維模式都沒有對錯之分,都是一種選擇。可以選擇改變,也可以選擇不變,但如果遇到挫折,記得試試成長型思維模式,他會帶給你不同!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