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經歷都是為了遇見你自己

這篇文章寫給每一位修行路上遇見的伙伴們,愿你們都能早日遇見那個真正的自己,活出那個無與倫比閃耀的自己。

圖片發自簡書App


? ? ? ? 因為各種不同的原因,我們共同走進了身心靈成長的道路。有的人可能是因為公司破產或外債;有的人是情感關系不順滑;有的人健康出了問題,醫生也束手無策;有的人是對自己不滿意總是不開心,有的人生階段進入迷茫期等等,都是想找到一種解脫困境的方法,于是選擇走進了這個靈性圈子來自救。無論是什么原因讓你走進來,我都想對你說:“親愛的,恭喜你,因為你離遇見真正的自己又進了一步”。

? 其實在很多人的眼里,我的生活非常幸福。適當的年齡階段遇見了心靈伴侶成了家,雙方父母健在,并且都非常善解人意,給足了我們自由空間。我們也都有著各自的小事業和小愛好,生活基本上也算是衣食無憂,但從小到大,在我內心總是會有不斷的疑惑涌現出來。

圖片發自簡書App


接觸到靈性,是源于事業的一個迷茫期,因為這個導火索把我帶到了線下,引來了一系列的人生困惑。哈哈,現在我明白了,真正渴望靈魂覺醒的人,都會經歷非常多的困惑,因為他們不喜歡被社會的集體意識所帶著隨波逐流;也不喜歡被現狀的安逸所束縛;更不喜歡被金迷紙醉的享樂生活所迷惑……

? 曾經我也對此有評判,怎么可以這么貪心?那他們到底要什么呢?所以內心就會出現各種困惑,直到我遇到了自己內在的那個靈魂,才真正的明白,其實他們內心是對了解宇宙真相有一份炙熱的渴望(看到事件背后的真正意義)就是遇見真正的自己,那個有著無限力量的自己,那個無所畏懼的自己,那個直接和宇宙鏈接的自己。用頭腦真的有點不容易理解,遇見內在自己的人是能感受到的。

? ? 所以,親愛的我想說的是,人生經歷的挫折、痛苦都只是一個幻想,它們背后真正的意義就是喚醒我們去尋找自己,不然我們又怎會舍得停下腳步,來好好思考活著的意義呢?而這一切當你準備經歷的時候,所有的事件就會以各種機緣巧合的契機自動發生,如果你有所覺知的話,你身邊也都會有合適的人或老師來引領你去看到事件背后的真相,然后你會真正的遇見自己。這就是你來地球前,你的真我設計好的劇本。

圖片發自簡書App

? 當我準備好的時候,我的第一位啟蒙老師就來到我的生命,因為我非常的敞開,所以很快就接收到宇宙透過老師傳達給我的各種信息,從此讓我對生命有了新的認識。

? 我非常的感恩我的父母,給了我足夠大的自由,才讓我有機會跟隨每個當下的感覺,做了人生每一個重要的決定,體驗了各種不同的角色。這讓我想起了我遇見的每一個人,不管是兒時的玩伴,上學期間的同學,工作以后的同事,還有我的先生及現在家庭結構里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我都有了另一種特殊的感受,領會到了以往人生經歷的那些奇跡,這些看見是我曾經感受不到的。

? 對于物質世界的這個我來講,我感到非常幸運。所有的悲痛經歷都是為了喚醒我們的,而我發現這一世自己人生劇本不用再體驗那些慘痛的經歷,就已經醒了。或許之前我也已經修行了很多世,也是一個有著年輕身體,身體里卻住著一個古老的靈魂。因為從小我就在以各種形式尋找自己,所以才會這么早的醒來,此刻也清晰的感受到,這一世我的重點已經不再是去經歷那些磨難了,而是在于遇見自己和醒來以后要做的事情。

圖片發自簡書App

? 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里,我跟隨了好幾位非常有鏈接的老師,也非常的愛他們。但每當我學著學著出現新的困惑的時候,就會有下一位老師出現。因為當下的那個老師已經給不了我想要的答案,所以真我就會帶我去到另一位老師那里。

? 在這個過程中,我學會了真正的愛自己,給自己設計體驗提升值得感,用意識顯化健康、順滑關系、財富進賬等等,很多時候心想事成的能力也都是秒顯化的,但這一切體驗都嘗試了以后,還是會厭倦。因為這些還都是頭腦的小我設計的,無論它是多么的精彩,多么的有效,當疲倦的那一刻,小我不再有激情,一切就又恢復到原來的樣子。

? 直到我回到了自己的中心,鏈接到了自己的高我,遇見了真正的自己,也就是身體內在的那個靈魂,我才真正的了悟到這所有的一切。之前走過的每個階段也都是當下最完美的體驗,不早也不晚,都是那么的剛剛好。所有的點都是為了讓我來到今天這個點,遇見真正的我自己。當我回到自己,遇見自己了以后,我能覺察到外在的世界也都隨之變得越來越美好和豐盛。這里先不過多的分享,下次有機會再好好和大家分享遇見自己以后的生活變化。

? 所以親愛的,不管你在經歷什么你不想經歷的,那些都是符合你當下最佳利益的事情,不要去抗拒,接納它,與它合一,放下它,即刻就不再繼續體驗。它真正的意義不在于讓你痛苦,而在于讓你去遇見你自己。

我只是宇宙愛的流經,需要的人會與它相遇并打開看到了這篇分享。

作者:佳柔

鏈接:http://www.lxweimin.com/p/6b6226536333

來源:簡書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