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能力”理解為是個體所具有的、能勝任某種活動的實力,或者是能夠開展或勝任某一項工作的技術能力。它可以是先天遺傳下來的,也可以是后天習得的,其范圍比較狹隘而不完整,尤其是不包括態度、情感等層面。相對而言,“素養”比能力的內涵更為廣泛,它不僅包括能力,還包括知識、態度、情感、價值觀等層面。很明顯,如果學生的學習停留在能力層面或強調能力本位的教學,而不通過適當的態度加以轉化,那么能力就不會轉化升級為素養。例如,會開車是有“能力”的,但會開車卻不禮讓行人或救護車,便是有“能力”而欠缺“素養”的,因此“能力”不等同于“素養”。—摘自《21世紀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P26-27
? ? 感受:“素養”包括“能力”,比“能力”更重要!
? ?“技能”是指從操作動作中所展現出來的技巧活技術,它與態度、知識綜合構成了素養的內涵。Stein等人提出了C=(K+S)A的公式,用以說明素養C并不等于單一的知識K,也不等于單一的技能S,而是包括知識、技能與態度A等多層面的統一整體。在這一公式中,態度是使用乘法來連接知識與技能的,表面了其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態度為正,知識與技能會產生相應倍數的效果;如果態度為負,知識與技能只會產生負面效果。—摘自《21世紀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P27
? ? 感想:在教育孩子們的過程中,一定要花時間、花心思去了解他們、關注他們的內心;想方法與他們建立彼此信任、和諧的關系,讓他們從內心里愿意去努力學習,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