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的文章,由于最近想到愛情與婚姻所以翻了出來,與大家共同討論。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該書一開篇便令我忍俊不禁。有錢的單身漢總是缺少一個妻子,這是一條舉世皆準的公理。在我初次翻開這本書的時候,我并沒有意識到,這實際上是作者一針見血的諷刺——“總有這個或者那個鄰居把他看做了他們某一個女兒的理所應得的財產”。這本書描寫了班納特太太的幾個女兒的戀情以及婚姻,我認為,伊麗莎白的婚姻是最幸福的,而其他人的婚姻只是他們的反面對照。
故事從尼塞菲爾德花園被租給了一個闊少爺——彬格萊開始。班納特太太為彬格萊的到來而欣喜若狂。她是一個庸俗的中下層人民代表,她狹隘,愚蠢,不明是非,她下半生唯一的愿望就是嫁出她的五個女兒。與之相反的是她的丈夫班納特先生,他理智并且冷靜,只可惜年輕時他因對美貌誘惑的無法抗拒而與一個和他毫無相似點的女人結了婚。作者曾在書中借伊麗莎白的心理活動描述她的父親,他是一個理智聰明,同時又對這個家庭漠不關心的男人,他任憑他的妻子撒潑丟臉,卻沒有采取絲毫真正有用的行動來勸阻和改變這一現狀。同時,他在對孩子的教育方面,仍然是缺失的,這從他的女兒莉迪亞和吉蒂學壞的事情中可以看出。由此可見,他們的婚姻是非常失敗和不幸的。父母的婚姻,恰恰是作者筆下與伊麗莎白的幸福形成的第一個對比的婚姻。
另一個不幸的婚姻,是彬格萊與吉英的。說到這里,也許會有人反駁。彬格萊性情溫和親切,正如班納特的大女兒吉英(只不過她多了些懦弱和愚善)。只一場舞會,他倆便一見鐘情。在小說里,他們經歷很多阻礙最后終成眷屬,看起來是很幸福。然而我想,這場看似幸福的婚姻,其實是不幸的。這種愛情是如此倉促,甚至還未完全摸透對方的性格,吉英怎么能就這樣匆匆許下芳心?同時更為棘手的是,吉英收到了來自彬格萊親友全方面的反對。彬格萊和氣的性格,讓他多少受到了達西的影響,達西說的話,他一般都會聽,在婚姻方面也是如此。達西曾對伊麗莎白這么說過:“彬格萊為人極其謙卑,他的缺乏自信妨礙了他在一件頗費思考的事情上運用他自己的判斷力,他習慣于依賴我。”最后彬格萊向吉英求婚,也是因為達西先生改變了看法,彬格萊收到了他的默許才這么做的。一個容易被左右的男人,娶了一個同樣懦弱且容易被說服的女人,這樣的婚姻會幸福嗎?還是班納特先生的話一針見血——“你們都那么愿意順從,結果會弄得事事都拿不定主意;你們又都那么隨和,每個仆人都會欺騙你們;又都那么大方,所以每每會入不敷出的。”由此可見,作者本身是認為彬格萊和吉英是不適合的。
整部小說里最可悲可笑最令人心痛的,就是伊麗莎白的小妹莉迪亞的婚姻。她風流放浪,把青春年華作為自己揮霍的本錢,她深受班納特太太的影響,是這個家庭里第二個愚蠢的角色。她與欠了許多債、名聲極差的偽君子威科漢姆私奔,絲毫不顧家人的感受和名譽。在達西先生說服威科漢姆與其結婚之后,莉迪亞絲毫沒有感到羞恥,而是急切地想要回到家里大肆炫耀,恨不得所有人都知道她結婚了。當我通過伊麗莎白的眼睛看見班納特太太和莉迪亞欣喜若狂地抱在一起又叫又跳時(看來莉迪亞是遺傳了班納特太太的基因),心里不由得涌出深深的悲哀。我想,對這一場景的構思也蘊含著作者對這個人物的諷刺和同情。
與彬格萊不同,他的朋友——富裕而有地位的達西,漸漸發現自己愛上了擁有一雙智慧明亮的眼睛的伊麗莎白。這兩位主角的愛情可真是歷經風雨。達西為人高傲自負,這恰恰刺痛了地位卑微心氣極高且對他有強烈偏見的伊麗莎白。在初次求婚時,達西甚至胸有成竹,卻慘遭拒絕。后來,誤會消除,偏見融化,達西的傲慢也銷聲匿跡,有情人終成眷屬。
自尊心極強的伊麗莎白是婚姻選擇的典范。伊麗莎白要求婚姻的基礎是愛情、平等、有共同語言、相互尊重,這為她尋找自己的幸福指明了方向。因此,她拒絕了刻板而猥瑣的科林斯先生的求婚,并且在科林斯轉而向她的摯友魯卡斯小姐求婚時勸告自己的朋友,然而,魯卡斯的選擇與其大相徑庭——她只想要一個家庭,無關愛情,無關尊嚴,她只是想要迫切地嫁出去。這與伊麗莎白的婚姻又形成了一個對比。
這本書出世之初,毫無疑問引起了許多人的驚訝和興趣。作者把小說里所有人的婚姻作為伊麗莎白的反面對照,告訴我們,伊麗莎白的婚姻觀才是正確的。作者所提倡的婚姻觀和價值觀,與當時18世紀法國上流社會的風氣大相徑庭。但是這本書有它自己的特色和價值。一個毫無地位的女人,嫁給了一個地位崇高的富翁,這一故事類似于童話里的灰姑娘,卻又超越了這一角色。灰姑娘只是生得美貌,舞跳得好罷了,她沒有自由平等的渴望和思想,她的內心是渴望嫁入城堡的——她所認為的幸福便是逃脫后母的控制然后嫁給王子,這是十分狹隘的。我想,灰姑娘的婚姻只是因為她運氣好——在本質上,她的內心仍然因命運而感到自卑,她并沒有在這一場與皇室的婚姻里取得真正的平等。然而伊麗莎白追求的不是達西身后美麗寬闊的莊園和他極高的社會地位,而是她的愛情,以及在他面前所擁有的平等。即使她受到了達西極為敬重的凱瑟琳夫人的反對和諷刺,她依然沒有屈膝退出,而是堅定地捍衛自己的愛情和追求幸福的權利。
“他是一個紳士,我是一個紳士的女兒,在這一點上,我們是平等的。我只是決心要按照我自己的意愿和方式建立起我的幸福,而不去考慮你或者是任何一個與我毫無關系的人的意見。”在18世紀法國金錢至上等級分明的風氣盤旋不去的時候,一個中下層的女性能夠挺胸抬頭地對著地位崇高的夫人說出這句話,那么她當然配得上擁有這場幸福的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