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讀完就忘,試試這個高效的筆記讀書法!

有一次,和朋友逛書店的時候,看到畢淑敏寫的《你要學會自己強大》,我開心的拿起來跟朋友說:“這本書很不錯,我之前買了一本,你可以買來看看”。她也好奇的望著我手上的書問:“是嗎,那里面說的什么?”。我一懵。有點尷尬的說:“讀的時間太久了,有點忘了···”朋友的臉上劃過一絲鄙夷的神色。

這之后,為了不讓自己再丟同樣的臉。我在心里思索著,是不是記筆記更好吸收一本書。從那以后,我每讀一本覺得很棒的書,就會抄抄金句什么的。時間一長,有些書,好像比以往回憶起來要容易一些了。

后來有有一次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說:知道很多道理,但是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我在想,這不就是說我嗎,書是讀了,但是依然焦慮,偶爾讀書就像打止痛針,短暫的快樂之后依然陷入生活的漩渦中找不到出口。

直到有一次偶然在朋友圈看到朋友圈的讀書手帳上寫著用“蔥鮪火鍋筆記法”來寫讀書筆記。我心里想,這是什么方法,有這么好用嗎?但是后來因事又擱置了,偶然在聽書平臺上聽到《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里的解讀,也聽到了這個方法。于是決定一定要買來讀一讀。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奧野宣之

作者奧野宣之是傳媒出生,多年的出版社和報社工作經歷促使他獨創信息整理術和智慧創造法,受到廣泛商務人士的歡迎。與此同時,擅長筆記本整理術的奧野宣之以筆記本作家活躍在媒體節目和論壇中,并出版了多本暢銷書。

堅持使用筆記本讀書法的奧野宣之的在這本《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通過一元化的筆記本方法實現高效閱讀一本書。從這本書里,你可以看到他是如何通過一個筆記本從如何選書、如何購書、如何讀書和如何活用這四個步驟來深度解鎖一本書,實現“讀完每一本書,都能有扎實的收獲。”


如何選書—用“靈感筆記”選擇自己真正想讀的書

蘇軾說:“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所欲求者爾。”意思是書籍眾多浩瀚,如入東海,什么樣的都有,而人的精力是不可能讀盡天下書的,只能讀取一些希望讀到的。

但我們選的書往往卻不是我們真正想讀的。在我過往的選書經歷中,我常常是這樣選書的:上當當網站上看看熱銷榜,后根據對書名的喜好點進去看看詳情,再看看評價,然后決定買不買。有時候為了湊運費也會看書名來隨便選一本書,有時候會選擇朋友推薦的書。

結果很多時候買回來,在興趣還未褪去余溫之時,挑最感興趣的讀上一兩本。剩下的書翻翻內容,有的和書名大相徑庭,有的讀起來乏味困頓,甚至有的知識太深讀不進去,結果紛紛束之高閣。一次次導致購書體驗越來越差,錢花了,書囤積了,但腦袋并未充實起來。

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奧野宣之告訴了我們通過靈感筆記的方式來選書。正是因為這些靈感筆記,讀的每一本書才是自己內心真正想讀,對自己有幫助的書。

靈感筆記:是指把身邊接觸到與書有關的信息記錄按照時間順序排列讀書筆記本上。

因為開始有選擇的讀書,我關注到自己:在看到一本書的時候“這本書里提到的另外一本書,好像不錯,可以找來看看看”,看《陰謀》這部電影的時候“想了解下德國納粹的歷史”,和朋友聊天的時候,感覺最近的生活越來越忙碌,那么“有沒有跟時間管理有關的書呢?”這類靈光閃現的信息,如果不進行記錄的話,很容易就會被遺忘。

通過在日常生活中主動收集線索,一些讀書達人推薦的書單,以及書里有推薦書的樞紐書,如古典的《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以及豆瓣上的一些新書推薦,認真看推薦語,書評,甚至有時候把感興趣的書評摘抄到讀書筆記本里,結果竟然有了意外收獲:一方面對書的了解更深了一步,另一方面重復讀這些書評的時候,也會產生自己的思考,甚至還有一些新的發現。

如何購書—用購書清單買到對自己真正有益的書

如果說選書,是開啟有效閱讀的第一步,那么購書,才是真正決定讀的書是否對自己有益。

一直以來,我都是通過當當網或者淘寶網買書。直到有一次,在逛西西弗書店的時候發現一本《最后的告別》,覺得很不錯。但是當時覺得沒有打折不舍得買,后來到豆瓣上看了一些關于這本書的評價,很想買來讀。于是來回花了兩個鐘頭買了這本書。當時有種得來不易的珍惜感。直到現在,從書架上拿起這本書的感覺還是分外的珍貴。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提到通過列購書清單——到實體店確認——購書這一個過程,從感覺“這本書可能對我有用”到意識到自己“為什么要讀這本書”的思考過程,幫助自己真正確定自己的內心需要。

那么購書清單如何列呢?

只需要一張手寫或者利用EXECEL打印出來的表格,按照書名、作者、出版社、備注這四塊內容來寫,將靈感筆記的內容進行網絡搜索相關書籍后篩選記錄到購書清單里。

我們就可以拿著這張購書清單到書店去找對應的書籍,進行確認是否和自己想的一樣,如果不一樣,同類擺放的書籍當中有沒有讓自己覺得不錯想讀的書呢?這個過程不僅高效而且有趣。當然,奧野宣之在書中對這一塊有一些注意點,描述的更加詳細。

如何讀書讀書筆記法深度閱讀一本書

盧梭說:讀書不要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這樣的讀書使我受益很多

很多人平時讀的不少,讀的時候也確實感同身受,有所啟發。但是一兩個月之后,再回憶起這本書的時候,竟然想不起來說了什么。甚至在朋友想要我們推薦幾本書的時候,說不出來的尷尬。心中不免懊惱,書,明明是讀了,時間也花了,讀的時候明明也是有思考的,怎么還是記不住呢?

那么,到底要如何才能深度閱讀一本書呢?

我們可以用下面2個方法(寫出來+貼出來):

1、“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

“蔥鮪火鍋“是日本特色料理,蔥段金槍魚火鍋。在這里指的是”摘抄+評論“的方式來寫讀書筆記。魯巴金說:“讀書是在別人思想的協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而這種方式就是利用摘抄的時候加深對書的理解,在評論的時候進一步思考。

在讀書筆記上寫下以下這五部分的內容:

寫讀書筆記的日期(2019年10月24日寫成191024)

書名

作者名

對自己來說重要的內容(摘抄)

自己對這篇文章的感想(評論)

我們抱著這個讀書目的,邊讀邊寫。重復寫,堅持寫,自然而然能體會到讀書百遍的效果。這個過程讓我們專注于找自己覺得這本書對自己最重要的內容,在寫對摘抄內容的評論的時候,調用起原有的認知和對新知的辯證思考。

2、剪報式讀書筆記

剪報式讀書筆記其實就是現在很受歡迎的讀書手帳的方式。把書籍的書腰、信息卡片、書簽、廣告等,都可以貼在筆記本里,同時也可以把一本書里核心的內容復印出來貼在筆記本上。不僅豐富了內容,也加深了印象,再讀時的趣味也增加了不少。

當然,內容并非一成不變,目的是為了深度的閱讀這本書,也可以在實踐當中慢慢積累摸索出適合自己的內容。重要的是用讀書筆記改變讀書方式,因為要在讀書筆記上寫點什么,就會更有目的去讀一本書。哪怕只是記下打動人心的一句話,寫上一句感想,讀書的目的自然從“讀完就好”變成了“寫讀書筆記”。


如何活用:怎樣運用從書中獲得的知識?

丹青說:我的心得是讀書不在多,而在反復讀。喜歡的書總要讀它幾遍,才算讀過,才能讀進去。學會選書、購書、讀書,我們讀到了對自己有益的書,但是我們依然會常常感覺到“書到用時方恨少”。

如何讓讀過的書真正學以致用?

可以通過以下三個步驟循序漸進:

養成重讀筆記的習慣

輸出書評公開發表

通過主題閱讀來解決問題

可以在固定的時間,例如睡前的1個小時,每1~3天重讀一次讀書筆記。例如我就會在平常偶爾翻翻,周末的時候花上一兩個小時來重讀筆記,每次都有新的收獲和認知。

同時寫書評的方式不僅能夠加深對書的理解,還能夠學習到優秀的人是如何來解讀這本書的,通過公開發表可以獲得反饋,自己對書的理解是否正確,這也是知識付費時代最有效的讀書變現方式。我今天在寫這篇書評的時候,就發現同一本書的理解,每個人都不同,通過看自己寫和對比別人的書評,對書的理解會更加立體和全面。

主題閱讀的方式能夠讓自己辯證的思考問題,對一個問題的思考比較全面,假如需要解決某一類問題,就可以通過這種方式的閱讀和寫讀書筆記的方式來思考。


奧野宣之說:讀書,是一門藝術。

如果曾經讀過的書不能融入你的身心,也不能變成你無形的財富。那么試試這個高效的讀書筆記法吧,像交朋友一樣認真選擇適合自己的書,用寫讀書筆記的方式來吸收書里的知識。哪怕從一句話開始,堅持做,功夫不負苦心人,你一定會在日益精進的讀書過程中,收獲知識帶來的滿足和感受到讀書的快樂。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