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水滸傳》中的英雄,楊志一直都背負著行俠仗義、精細謹慎的美稱,金圣嘆也說他“自然是上上人物”。到底楊志真正的一面是什么樣的?
楊志原本在東京當官,因為得罪了當時的得道小人高俅,于是被廢為庶民。楊志在東京花光了自己多年的儲蓄,只好在街頭賣祖?zhèn)鞯膶毜叮@時候潑皮牛二來了,牛二是東京街頭的一個破落戶,經(jīng)常仗著高俅耀武揚威,許多人都害怕他。
見到一把價值連城的寶刀,牛二起了私欲,想不費一毛錢就將寶刀拿到手,楊志哪里肯賣,就和牛二發(fā)生了爭吵。牛二以為自己很厲害,又仗著高俅的威名,一定能取勝,便拿出高俅這個名字來嚇唬楊志。本以為楊志會乖乖地交出寶刀,豈知楊志是個武功高強、嫉惡如仇的好漢,自然不會被掌權的奸臣嚇倒,一氣之下,殺死了牛二。高俅十分生氣,將楊志發(fā)配到大名府充軍。
這個就是“汴京城楊志買刀”。從這里就可以看出,楊志并不會因為當時的權威(甚至是不能去效仿的權威)高俅而嚇住,該死的死,該活的活,不會因為高俅的制止而暫停;楊志也嫉惡如仇,他最看不慣的就是那些趾高氣揚、狗仗人勢的人,同時他也討厭那些為虎作倀、坐視不管的人,既然自己武功高強,何不為國家清理將江山弄得烏煙瘴氣的人?這兩點其實就是楊志最明顯、突出的優(yōu)點,就是因為這兩點,讓楊志“一夜成名”。
嫉惡如仇固然正確,但是這得看時代。如果在太平時代,這樣或許會得到一些寬容;但是如果在戰(zhàn)爭時代,這樣只會遭遇不停的發(fā)配,發(fā)配,再發(fā)配。為什么一個朝代會有那么多奸臣?在戰(zhàn)爭時代,天下分裂,國與國之間互相搶奪地盤,最重要的就是自保。就算是有意識地自保,說不定還會難逃一劫,何況嫉惡如仇,不知道自保?在戰(zhàn)爭時代,嫉惡如仇,隨時都有可能飛來橫禍,貶來貶去,像元祐黨人碑那樣被人譏諷(這并不是讓大家都成為像秦檜那樣的大奸臣,而是希望大家能有自保意識,或許有其他辦法自保??)。畢竟如果連自己都活不下去,如何在國難當頭之時,血場殺敵?楊志此舉的確是正確的,但是還有更好的辦法。
到了大名府,楊志迅速被當?shù)卮蠊倭褐袝岚螢榈顜浉剖梗褐袝恢倍己苜澷p他的武藝以及人品。汴京的蔡京蔡太師生辰到了,梁中書準備給蔡太師進貢生辰綱,但是因為運送生辰綱的道路處處都有盜賊,以前的生辰綱又總是被人劫,于是梁中書想把這項任務交給他的親信楊志。楊志很小心謹慎,一直都說“去不得,去不得”,梁中書一而再,再而三地勸說楊志,楊志又描述了押送生辰綱的困難以及危險,還說“請另請高人”。梁中書沒有什么人選了,就問楊志想要什么條件才去,楊志聽了,就向梁中書提出了將押送生辰綱的轎子改為擔子,衣服什么的都換成車夫、農(nóng)夫的服裝的條件,經(jīng)過這樣討論,楊志才肯接受這個任務。
后來梁中書的夫人想給在汴京的親人送個禮物,又派了一位老都管和兩個虞侯,這時候楊志又不愿意了:這老都管外加兩個虞侯都是梁中書夫人的手下,要是他們不聽我指揮怎么辦?梁中書只好命令他們好好聽楊大提轄的話,楊志這才領著眾軍漢去押送生辰綱。
楊志簡直小心謹慎到了極致。他什么方面都想到了,并且做出相應的措施,以防御盜賊的攻擊,楊志并不大張旗鼓,也不派更多的將士來守衛(wèi)生辰綱,而將整個押送生辰綱的過程在別人眼里改寫為僅僅只是幾個小車夫在運送一些不相干的東西,使別人不去搶他們所押送的生辰綱,放松警惕;同時楊志也急功好利,可以從“……請另請高人”以及“去不得、去不得”這兩句話就能看出楊志的心思——我都不敢去,你梁中書手下的那些人還敢去嗎?而當楊志描述押送生辰綱有多么危險、困難,正是傳達出這個意思:如果生辰綱丟了,別責怪我,那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這些足以看出楊志的小心謹慎,以及他那心計。
楊志押送生辰綱的時候,一點兒也不尊重眾軍漢的感受,只是日夜兼程,中午太陽那么曬,還繼續(xù)前進,不給一點休息時間,還用鞭子抽他們,這讓眾軍漢大為光火:憑什么你這樣對待我們?
到了一個土崗子,眾軍漢實在太累了,倒頭就睡,楊志用鞭子抽也不頂用,一個被抽起來,另一個又睡下了,楊志無可奈何。
楊志突然發(fā)現(xiàn)一個人鬼鬼祟祟地望了他們一眼,又跑進竹林里了,楊志覺得可疑,于是就跟了過來,發(fā)現(xiàn)七個人在乘涼,問清來龍去脈后,放心地回到了樹下。這時候一位賣酒的漢子唱著山歌過來了,眾軍漢都覺得饑渴難忍,想買桶酒喝喝,楊志擔心酒里下有蒙汗藥,賣酒的漢子很生氣,和楊志吵了起來。這時候那七個客人來了,買了一桶酒,付完錢后一個人還想再喝一瓢酒,被賣酒的漢子及時阻止,倒進了桶里面。眾軍漢實在吊不住胃口,每人都買了一瓢,楊志也放松了警惕,喝了半瓢酒。
結果這口酒喝下去,所有軍漢都醉倒了,頭重腳輕,而賣酒的漢子和七個客人哈哈大笑,趁機搬走了生辰綱,但楊志他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生辰綱被他們搬走。這一切全是吳用一伙人所策劃。
楊志實在沒有臉面回去,只好逃跑。
看到這里,大家都相信是楊志做好了一切準備,服裝、擔子都很好,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吳用一伙實在太厲害了,楊志他們根本沒有預料到,所以這件事才會發(fā)展到這個悲劇的地步,但事情沒有那么簡單。
造成這種悲劇式的結局的根本原因就是楊志、老都管和眾軍漢不和睦,從而導致分裂、沖突,最后被吳用一伙利用。為什么會這樣?追究問底,還是楊志一手造成的。楊志在押送生辰綱的路上總是對自己的部屬不尊重,沒事就拿起鞭子抽,這引起了許多怨言,而再通過老都管對眾軍漢友好對待,更加激化了眾軍漢與楊志的沖突,從而沖突達到極點,使吳用一伙有機會煽風點火,一舉破壞楊志的警惕。
楊志精細謹慎,做事處處考慮周全,但是為人處世方面還有待加強。如果楊志給予眾軍漢一點尊重的話,或許事態(tài)還不會發(fā)展到這么嚴重的地步。
楊志在《水滸傳》中起到了極大的作用,這的確沒錯,如果沒有了楊志,林沖就不可能加入水滸的行列,晁蓋也不可能成為一寨之主,宋江也不會坐上梁山第一把交椅……但楊志并不是像武松那樣“天人也”,他也有令人不爽之處。
畢竟,人無完人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