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九瓣 365天寫作計劃第64天的寫作內容。
今天就簡單推薦一本書吧。
我是被這本書的作者,三島由紀夫所吸引才從書架上取下這本《金閣寺》。三島由紀夫在四十五歲的英年自殺而亡,我想起了也是自殺逝世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和芥川龍之介,皆是文學界的泰斗級人物,卻終已自殺的形式結束生涯,不由自主地就想翻開這本書。
想起村上春樹在《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里談及寫作藝術時說大多數藝術家都是不健康的,從靈魂到身體,從思維到行動。或許上帝就是不公的,對某些人打開一扇天窗卻關上了門,卻讓另一些人飽經時光厚待。
再看譯者林少華,他翻譯了很多日本文學作品,我看過最多的就是他翻譯的村上春樹的書,雖說沒有看過原版的(畢竟不識日文),但從字里行間也能看出一句又一句的斟酌。像慢慢品一杯紅酒, 把最醇香的那一滴保存下來。
《金閣寺》是一本絕美的小說,美得細膩,美得恨不得讓人全數記下,而這種“毀滅之美”由讓不忍不自覺冒冷汗,這到底是怎樣的一種美?雜糅在一起,混在每一個文字中。
有人說,村上春樹在文體和結構上的改動只是雕蟲小技,三島由紀夫才是語言的大師。
雖然我很不服,因為村上和三島由紀夫不是一種類型的作家,況且,我著實很喜歡村上的作品。但三島的語言真的美到窒息,我以為日本有川端康成這樣拿過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寫的文字極美極美已經沒有其他人能如此了。
我還尚未讀很多,文字的美就已經從一個一個字的間隙中漫出,淌進我的心里。
其實我手里讀的是這一本,不過這本評價的人數少了很多。這個版本除了《金閣寺》還有一篇《浪潮》,似是與《金閣寺》形成鮮明對比。《金閣寺》是毀滅之美,而《浪潮》是生存之美。
這也是這本書讓我產生濃厚興趣的原因之一。
PS:今天5點半爬起來趕去參加串講和押題,一整天都在被轟炸中,直到晚上坐公交車回來意識一直是恍惚的。
現在整個人感覺是飄忽的。要滾去睡了。再這樣飄得上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