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可遇不可求的病

文/嗶小姐

有人說,你這么“宅”,不好吧?

也有人說,真羨慕你“宅”啊,像我,一天不出門一天不說話一個人在屋里呆上一天就好像生了場大病一樣難受。

還有人說,太“宅”的人,人緣必定不好;不愛“宅”的人,必定是個社交達人。

要我說,“宅”,是一種可遇不可求的病。

“宅”的稱謂最先起源于日本,是指那些除了自己的興趣喜好以外其他事情不以為意,即“非我同類不相為道又不注重生活質量的人”。像什么火車宅、動漫宅、建筑宅等,后來慢慢流傳到臺灣,涵義上就有了些許轉變,一般指呆在家里長時間不出門的人。聽上去像是改良了不少,起碼已經不是純貶義詞了。

但我覺得,宅,由始至終都是一個中性詞。它既有它可取的地方,又有世人覺得不足取的地方。與其說“宅”是某類特定人群的行為稱呼,倒不如說“宅”,是現代人要學會擁有的一種能力。它就好比“人要學會獨處,人要學會習慣孤獨”一樣。你說,網絡大普及的年代,就算整天呆在家,只要有網絡覆蓋,只要有基本的生活保障,人人都可以“宅”在家不出門,這談不上什么能力問題。不是的。有些人,哪怕你讓他天天在家上網,給他足夠的飯吃,不去外面和別人東扯西聊,不去外面東逛西逛,他還是會渾身不自在,整個人會憋得難受至極。然而,獲取幸福的錯誤方法莫過于追求花天酒地的生活,原因就在于我們企圖把悲慘的人生變成接連不斷的快感、歡樂和享受。這樣,幻滅感就會接踵而至;與這種生活必然伴隨而至的還有人與人的相互撒謊和哄騙。

有些人不一樣。他喜歡閑暇之余埋頭沉浸在自己的世界。發呆,睡覺,看視頻,做自己喜歡的事,寫作讀書,做愛,畫畫,胡思亂想,規劃,冥想等等等太多,他覺得這種生活很自在,隨意啊。

有些人是外邊的蒲公英,要在外頭乘風飛起。有些人一定是寂靜世界里的燭火,只有風吹不動的地方才能發光發熱,不被熄滅。

小時候,我們聽得最多的話就是,“你這么宅,以后怎么和人打交道,怎么找女朋友怎么娶老婆怎么找工作啊!”言外之意,就是要有社交要有互動來往的朋友圈。這當然沒有錯,但爸媽忽略一個問題是,社交,朋友圈關系鏈就一定能給我們提供實現價值的意義嗎?不。無用的社交是一種浪費,一種束縛,一種不清不楚的交集關系。叔本華說,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是自由的。拘謹、掣肘不可避免地伴隨著社交聚會。

“宅”不一定就是獨處;但會獨處的人,必定會“宅”。精神上的獨處必定伴隨著行動上的獨處。會獨處的人,必定是會專注的人。會專注的人,必定是會忍受孤獨和寂寞的人。

但我們不要說得高高在上的樣子。現如今對于獨處的另一種潮流說法就是“宅”。

就像前面說的,“宅”的人一定是有某項專注的喜好,才會讓他們放棄無用的社交圈,把時間和經歷投放在自我的時間利用上。而我相信,喜歡“宅”的人,一定比喜歡到處游玩到處濫交的人要了解自己,懂得自己想要什么,更能專注地把一件事做好。當然啦,凡事要辯證看待,過于“宅”的人,會缺少與外界的交往和溝通,缺少與人為伍的種種機會。但這不是必需的,你要學會認清自己的需求,然后斷舍離。

這是一種病。一種可遇不可求的病。就像獨處,其實每個人都需要,但不見得每個人都有。“人需要孤獨、獨處的時候。精神的自由會給你一個正真的自我。外在世界占用了我們的五官,孤獨卻使我們能自如地生活。孤獨者往往是極其有趣、豐富的人自我選擇的一種消遣方式,在孤獨中享受自得其樂、取之不盡的樂趣,不斷給生活提供新鮮的資源。”

“宅”又何嘗不是一種獨處?!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01 培訓班上,有個女人常帶著自己的孩子來上課。 那女人約莫三十出頭,皮膚嘿呦,頭上攏起高高的馬尾,時時踩著8、9...
    深夜記事閱讀 810評論 0 17
  • “永遠使出渾身力氣去愛,從不給自己留后路。其實不存在什么失敗,相愛時有過的真誠、幸福、甜蜜,并不會因為最終沒走到一...
    敘理的貓閱讀 203評論 0 0
  • 今天下午,美女馬主任給學生做了一個報告,馬主任是常年進行科學研究,是心里學專家,雖然退休多年,一直沒有停止教...
    顏宏宇閱讀 447評論 0 0
  • 醉猴獻桃山河美,金雞報曉大地春。雞年春節結束,地球人類一年一度的大遷徙——春運也宣告圓滿完結。有錢沒錢,回家過年,...
    夜雨縉云閱讀 588評論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