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正在全國上映的賀歲檔3部國產影片《長城》《擺渡人》《鐵道飛虎》,都正面臨巨大的輿論風波。”上面這段話是從一條新聞里摘的,新聞還說“惡評傷害電影產業”。不禁讓人感到有些影評人已經膽大到肆無忌憚的地步了。可是比較遺憾的是這三部電影我一部都沒有看,所以去批評這些膽大妄為的影評人總缺乏一些底氣。于是我覺得還是寫一寫我覺得為什么要去電影院看電影,還有怎么選自己想看的電影。
先說為什么要看電影,還非要去電影院看。
其實就一個“閑”字。閑是最根本的原因。如果我忙于工作,忙于家務或者其他什么事情,我肯定不會抽身去看電影。電影作為休閑娛樂的一種方式,就是為有閑的人準備的。
而去電影院看電影,在閑之外還需要考慮一下“錢”的因素。電影院觀影體驗一般好于在家里在電視,電腦或者平板上看電影(除非碰到愛哭的熊孩子,或者遲到黨),這種體驗的成本自然也高于在家里看。所以去電影院看電影,實際上就是認同影片的價值,并且愿意為此而買單。
還有就是為了社交。特別是在北方寒冷的冬天里,或者南方難熬的桑拿天里,相約而見的戀人和朋友無事可做時,去電影院看個電影,吹個暖氣(冷氣),哪怕聊個天,談個戀愛,搞個基都是很好的選擇,成本比喝咖啡低,而且能夠保證坐上一個多小時,如果看個昆汀這種話癆片,坐兩個小時都是有保證的。
最后就是為了情懷。電影和游戲不一樣,小時候因為經濟條件差,玩了許多盜版游戲,現在還有辦法在STEAM或者微軟應用商場里補個票,對于真心好的游戲,補個年度版或者在PC和XBOX平臺上補兩張票的這種事我也是干過的。而電影就比較遺憾,印象中只有《藝術家》這一部我補了票,因為該片國內上映時間遠遲于國外藍光的發行時間。
下面再說說如何不被“惡評”和水軍干擾,選擇自己喜歡的電影。
其實也就一個“看”字,當能夠達到“電影院我去的多了,什么電影沒見過時”,也就擁有了一點“未卜先知”的能力。
片閱的越多,就越知道自己喜歡什么。不過還是建議多找找以前的電影看,因為現在電影市場太過復雜,各種院線和投資商都是抱著“賭石”式的投資心態來投資,而電影市場又存在一定的“口紅效應”和“臉蛋經濟”,所以單從院線排片和票房上已經看不出什么端倪,而正是市場的這種復雜和不成熟,演員和導演放棄為“藝”謀,而改為“稻糧”謀的現象也不少見。
而老電影經過市場考驗,成本更低,看完以后先問問自己喜歡不喜歡,再想想自己覺得這個電影怎么樣,這樣基本上就清楚自己喜歡的是什么類型的電影了。最后再和IMDb評分,豆瓣評分什么的對比一下,也就知道這部電影有沒有被惡意打分了。
忠于自己,總是沒錯的,就像我,喜歡的電影過一段時間就想再刷一遍,有的電影甚至刷了4-5遍。就這樣久而久之也就清楚自己喜歡什么了。就像評分并不高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和看的人并不多的比較《黃昏的清兵衛》我都非常喜歡,像《親愛的》和《歸來》這樣近幾年出的國產電影我也感覺非常不錯。也許評分未必會高,但我喜歡就足夠了。
而當觀看數量足夠多后,哪怕是新上的電影,看下預告片和劇情介紹也就知道這電影值得不值得看了。
所以,我這幾個周末在比較閑的情況下沒有去一次電影院,而是呆在家里,往電視前面一做,玩去年買來以后近一年都沒怎么玩的GTA5,感覺還真不錯呢。比花錢去電影院里看我不喜歡的東西強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