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微微的懼怕,有絲淡淡的憂傷,更多的是豁然開朗的舒暢,這是我看完《孤獨小說家》的感受。《孤獨小說家》是日本當代最知名的作家之一,第129屆直木獎得主石田衣良的作品,它細膩的講述了一個名叫青田耕平的小說作家十年來在寫作這條路上的心路歷程:籍籍無名時的無奈認命與自我安慰;得知新書被削減本就為數不多的初版印刷量時的茫然與無措;被同期出道的作家的優秀作品打擊的自信心全無,再寫不了哪怕一個字時的憂懼與頑強抗爭;初次入圍卻與大獎擦肩而過時的艱難掩飾失落從容應對;再次入圍大獎時面對無數流言蜚語的痛苦與最后的豁然開朗。
就是這樣,碌碌無奇的作家中的一個,每一個。本書中,讓我感觸最深的不是十年后苦盡甘來的大獎摘取,而是無論經歷怎樣的打擊,都能堅持在寫作這條并不好走的路上。堅持十年的寫作,或許迫于生活的壓力是一方面,但更多的卻是青田耕平對寫小說的強烈熱愛之心。
他說“在這個狹窄而又寬闊的世界里,窩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可以寫寫自己喜歡的小說,雖不見得有什么大成就,或許也不失為一種幸福吧。”
可見無論他的初心在生活的長河中沾染上了怎樣不堪的色彩,那純粹的歡喜還是沒能因腐蝕而消逝。
看完這本書后仔細想了一下自己寫作的初衷,才恍然驚覺現在寫作的心境已然和最初的愿景背道而馳。我為什么要寫作呢?最初的想法很簡單:寫一本有著自己最喜歡的時代背景、最完美的人物設定、最契合的故事情節的小說,對于一個有著六年書齡的網絡小說愛好者,符合口味的小說已被看的差不多了,而且無論哪一本小說,總覺得有不完美之處,“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名言說的不錯,每讀完一本或多或少會為某些不喜歡的設定而遺憾,而現在,也終于書荒了,再也沒有哪本小說能讓我癡迷到熬夜甚至通宵的追著看了,于是由于一個偶然的契機,萌生了自己寫小說的想法。
最初的想法多單純啊,就是寫了給自己看的,一開始也抱著極大的熱忱克服種種困難,堅持不懈的寫了兩萬多字。愿景都是美好的,然而,在實現它的過程中總會在渾然不覺間蒙上層層陰影。不知從何時起,我開始在意自己寫的文章的關注度,開始在文字發表后焦慮不安的頻繁查看反響,也開始為別人對自己文字的評價而心生歡喜或是難掩失落,一切都變了味,只是為了寫自己喜歡的小說的那個我仿佛走進了一個迷霧森林,再也找不到設定好的路線,悲哀的,同樣再也回不到最初的起點。
不過才剛開始,我卻已然忘記自己為什么而寫作了。
仔細想來,在這個世界上,真正天賦異稟、才華過人的作家寥寥無幾,更多的是籍籍無名的平庸之輩,同樣的,依靠寫作名利雙收的作家鳳毛麟角,更多作家的收入不過剛夠裹腹而已,這么看來,寫作同其他的每一份工作也相差無幾,怎么還是有那么多人爭先恐后而來?左不過“喜歡”二字罷了。
我想,即使沒有人看我寫的文字,我還是會接著寫,寫自己喜歡的文章,寫自己喜歡的故事。我也知道,對于外界的評價,我已做不到心如止水,但那又怎么樣呢?至少,我永遠都會有一個最忠實的粉絲——我自己。
最后,推薦每一個在寫作之路上迷茫的寫手都看看這本書,找找自己寫作的初衷,同時也學學青田耕平的這份堅持,愿你們都能寫出自己最喜歡、最滿意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