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木作全過程,才會感慨,手藝人其實更是守藝人,他們守候了心,一顆匠人匠心,磨礪每個物品的時候心也跟著打磨一次,只有自己懂得呈現完美的時候過程,這是身心的守候。
精心打造的木作,只待知己。
——小知老師
01木作,不簡單的歷史年輪
提到木作手藝人,中國春秋末葉時期的魯班著實是名號響亮的名匠,被后世尊為中國木工匠師祖。魯班在機械、土木、手工藝等方面有諸多發明,像木工使用的曲尺,又稱魯班尺。
戰國文哲大家,道家學說主要創始人莊子,在那部充滿奇思妙想與大智慧的《莊子》一書中,講了不少關于能工巧匠的故事,這也成為最早記載木匠故事的書。
墨子,我們熟知他提出“兼愛””非攻”等觀點,創立了墨家學說,卻鮮少知道墨子還是一位發明家、科學家。他本人的手工也是巧得出奇,據說他能在頃刻之間將三寸之木,削為可載600公斤重的軸承。
木工一職出現雖早,但被當時視為下等的職業,因此貴族并不會學習木工這個手藝,可是世間偏有例外的情況。
比如晚明皇帝熹宗朱由校就酷愛木工制作,他自幼就有木匠的天分,技術十分的好,很多的能工巧匠做出的東西都不如他。朱由校整天的和斧子、鋸子、刨子打交道,不僅制作木器,還蓋小宮殿,所以被世人稱為“木匠皇帝”。
02木作,考手藝更驗匠心
親眼見證了一塊木料被打磨成作品的過程,作為素人心中不免感嘆其過程的繁雜,和等待的漫長。
木作匠人都有一雙靈巧的手,一顆靈動卻又沉靜的內心。木屑灰塵自不必說,割破個手是經常的事,屋里角落里到處都會看到材料,藝術氣息也是每個作品散發出來的光彩。
手藝人是窩在屋子里難見天日的一群與心打交道的人,靜心專注也是手藝人的必修課。
整個社會在經歷了浮躁與繁華之后,對于沉靜的“匠心”的關注日漸回歸到公眾日常視野。一衣帶水的鄰邦之國——日本,便存在著一大批木作匠人,默默地在職人生涯中耕耘數十年,不但技藝精湛,更可貴的是守護手藝的一顆匠心。
日本木作匠人富井貴志的作品,近年大受熱捧,不但是因為作品日常化,更是因為其中承載著的心意。富井貴志對木器有著特別的情感,他珍惜地使用著這些有著生命的材料來進行創作。他曾說過秉持“自己想要使用,希望得到的東西”,的創作原則,成為一個完全聽憑自己內心來創作的木工作者。
國內對木作家具設計的認可程度也越來越高,涌現出一批原創木作家居品牌,他們的成品裝點著更多人的家庭,融入了日常。
像梵幾、木墨、一嶼等,其中不乏有著非常強烈的中式風格,但又不局限于中式傳統。現代的設計,結合最考驗木匠技能的中國傳統榫卯工藝,讓他們在中式和西式的設計中找到平衡點。
03讓木作回歸日常
越來越多的人,通過木作工作室的體驗,愛上了這門技藝。想為自己和朋友制作一些木質飾品,便找到了小雯進行指導,不免又要請她為我答疑解惑。
小知老師:木飾的材料通常都選用哪些呢?
小雯:因為是日常佩戴,難免磕碰,所以首要原則是木質選相對堅硬一些的。我常選用的是科特迪瓦小葉紫檀、降香綠檀、贊比亞血檀、尼泊爾紫檀木等。
小知老師:一個木鐲的制作過程復雜嗎?可以簡單介紹下咩~
小雯:其實制作一個木鐲的過程還是很漫長的,需要細心和耐心,我把制作步驟展示一下。
小知老師:木飾的日常護理有什么講究嗎?
小雯:不適宜過分干燥,但也要注意防水,不宜暴曬,避免強烈的碰撞墜落。如果要讓木飾綻放好看的光澤,需要經常去把玩,待到形成包漿,佩戴起來更好看。